太魯閣地區戶外教育之旅 /許彩梁108.1.23-26
在台14甲昆陽停車場訴說1913年合歡越嶺道探勘隊伍,當年在附近遇上暴雪,造成台灣史上最大的山難事件;在冷颼颼的佐久間鞍部停車場旁的小平台上,用米酒祭拜1959年開鑿中橫殉難的五名隊員的墳塚。之後,中橫太魯閣之旅才真正展開……。
這一趟旅程的初心是回顧30年前自己單騎環島中橫路段時的回憶,同時也把這三年來寒暑假期間帶著孩子們五次冰雪櫻緣共學時,穿梭在中橫各角落的學習,做一完整的中橫歷史探討。因此,我把這一次戶外教育的目標設定在:佐久間總督的太魯閣戰爭、中橫築路人,當然,太魯閣地區特殊的地景與自然生態等,也是必要的探索內容。
當然,我不能單憑著30年前的記憶就帶著一群孩子和師長莽莽撞狀的在這裡「穿梭漫遊」,事前,我透過觀光局的免費地圖、Google地圖和街景,以及Youtube上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介紹(特別是「太魯閣行動解說員」系列)和台灣誌等影片中對當地自然人文介紹的相關影片,增進自己對教學內容全面概念與內涵的理解;地質圖〈新城圖幅〉的部份則因為台中五南書局(代售政府出版品)沒有存貨,網購時間來不及,只好作罷,還好,綠水地質展示館有地質教學資源,補足了這一塊的缺憾。
台14甲中橫支線昆陽之後到太魯閣 和佐久間總督有很大的關係 |
西寶附近的蝙蝠洞實際上是開鑿中橫時的遺跡 |
坐在太平洋的海邊 發發呆就是享受 |
以上的備課模式和以往大同小異,這一次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書籍閱讀」導入準備階段與教學輔助。我在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借了幾冊和中橫築路歷史、佐久間總督理番道路有關的繪本(手繪圖為主)和書籍(文字為主,老照片為輔),由於其中一本《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因無法外借,於是我印了其中幾篇文章來閱讀。書籍文章的準備,讓這一次戶外教育有了新的教學「模式」。
這模式就是提供「閱讀」的資料庫,這策略在很多教學上也是常用的,說穿了,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點子,但是在這四天三夜的戶外活動中,卻發揮很重要的功能。特別是在每一天用完餐、盥洗後的夜晚,我把三本書和六篇文章放在桌上,讓九位同學自行閱讀,閱讀過程他們會跟我分享:原來炮眼是這樣子打、原來合歡山山頂的那五位用生命愛台灣的「戰犯」(實則是開路的其中一的行伍)是國防部某生產大隊的隊員、原來佐久間總督摔下去的說法和太魯閣族長老的認知不相同,又,發現哪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講法或補充的資訊等。這正是我要告訴他們的:書藉的資訊會比老師嘴裡的故事更精緻、更考究;但是閱讀書籍要抱持「懷疑」的態度,才能透視何為「事實」何為「觀點」。因為這一個「新」的教學點子的發現,課程結束後我提了幾個書單,或借或購買總是希望他們對中橫的歷史有更豐富的理解和認識,甚至,我期待他們透過閱讀能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刻的「心理感覺」和「心靈感受」。以下收錄回程後我的說帖:
以下三本書是這次圖書館借用帶去閱讀的書
1. 紋山 [兒童書] : 中橫的故事
2. 甜蜜的中橫 : 影像與解讀的滋味 = Fond
memories : decoding pictures of the
3. 百年立霧溪 : 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
其他推薦的書
1.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建議:
1.可以網路查一下圖書館是否有藏書,用借的
2.可以網購(網路查詢哪一家賣的比較便宜)
老師的話:
1.除了中橫的居民之外(居民也僅多限於某個路段)難得有一群孩子對中橫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包含平等國小5次、西寶行1次),把中橫的所有路段仔細端詳一遍又一遍。如果不把握這種機緣,好好把合歡越嶺道(理番道路)與中橫築路的故事仔細閱讀,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2.閱讀對於加深加廣的學習是必要的事情,它會讓一趟旅程「事半功倍」,換句話說,同樣一條路線跑100次,對該路線的了解,可能遠不如我們跑5次加上閱讀一本書的深度。
3.孩子需要深度理解曾經發生在台灣的故事,透過理解這些故事,找到自己與土地之間的關聯性,成為下一個用生命愛臺灣的人。
4.其他美感體驗與環境的感受,屬於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面向;或者說,和個人的特質與修行有非常重要的關係,要自己願意領略才能有所感受。就像坐在車上,一個人可以選擇看窗外的風景,也可以選擇和旁坐的人聊天一般,很難強迫,只能自己抉擇。
膳食組的學生們也要下廚房幫忙晚餐喔 |
晚上的學習整理時間 同時提供書籍補充閱讀 |
跟孩子們一起用地圖的概念模式 建構當天學習的經歷 |
有關這幾天課程內容的部份,有太多可以描述的,在此略之(或許從參與學生、家長、老師的分享中可以一窺端倪)。這一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戶外教育中新使用的模式。
夜晚的回顧可以促進孩子對於走過、踏過的路線、路徑的深度認知,此外不免俗的,趁著許多空檔時間,我讓孩子們把今天所學的內容,以心智圖(或其他思考圖形式)的方式記錄下來。之後,我從一張空白的海報,和孩子們「一起」回憶今天學習的內容,並以地圖模式繪製,把相關的學習概念填寫上去,成為一張當天教學的概念圖。
這一次的學習模式中,還有一個很值得跟大家介紹的「無線電」使用模式。以往出門前一位老朋友「小武」總是問我:要不要帶無線電對講機,行進時可以作為各車之間的聯繫使用很方便的。那時我總覺得「不需要」,因為出發、集合的地點都很明確,應該用無不到無線電(實際上,我覺得攜帶對講機有點累贅)。這一回,我想到這趟路車程那麼遠,如果有無線電應該會比較方便聯繫,因此,我讓每一車有一台無線電作為聯絡用。想不到,沿路我的「解說癖」發作,車隊行經台14甲沿路就開始廣播「現在各位右側路邊的樹是鐵杉,這海拔是鐵杉林的天下,它的樹形平展,不耐雪的重量,所以生長在雪線以下的海拔……」、「左邊的草原是箭竹草原……」等等。突然間,我覺得這幾台車輛儼然變成一台「遊覽車」,無線電就像遊覽車上的麥克風,只是我看不到乘客的臉罷了,不過,透過「點名回答問題」,大致上可以追蹤孩子在車上是否有跟上學習的步調,是否一同觀察窗外的環境與景致。
無線電對講機的應用在最後一天「天祥探究」的過程,發揮非常大的功效。在天祥我決定讓各組自行探究,所以,我分派一個任務,要各組在一個小時的時間,找到「10個天祥的秘密」。我舉例說:「例如,我發現天祥有一個規模很大的公車車站,裡面有票亭卻沒有人賣票,我推論這裡以前很熱鬧,但是現在沒落許多。例如……」孩子們說:「老師不用再講了,我們知道了……」。於是,我說明活動範圍、集合的時間和地點,讓各組攜帶一具對講機,在天祥地區自由探索,我則和其他師長漫步在天祥,在佐久間神社、天祥公園、基督教會等地方自主探究一番,同時我用無線電不時掌握各組的情況,這增加了活動的安全性與即時互動性。
姑且不論孩子有無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們的孩子經常玩這種在地觀察、訪談的活動),一般老師要帶學生做戶外活動,「安全」就已經讓九成以上的老師卻步了,哪有可能讓孩子在一個陌生的場域自由探索,那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啊。但是,我心中很篤定,因為,我可以透過對講機,確認孩子目前的位置和狀況,這模式我先前並沒有特別規劃,只因為我想到天祥這區域不大,帶著他們觀察學習,倒不如用他們自己的步伐走一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嘴巴訪談。果不如期然,他們表現的比我預期的好很多,他們遇到我的時候急忙的告訴我:「那邊的晶英酒店原本生意不好,但是前面種了9棵龍柏以後,客人就變多了….;遊客中心天祥管理站裡面寫開發中橫的殉職榮民人數和長春祠的不一樣,我們問解說員,她說可能是統計的年代不一樣……」之後,我從遊客中心解說員的口中聽到:「你們的小朋友很會問問題,而且很認真聆聽和記錄,我覺得他們很幸福啊……。」聽到別人稱讚自己的孩子們,心中很是高興的。這一位解說員之後也跟我們娓娓道來中橫開路的歷程,雖然內容大部分都是我們這幾天學習的,但是,我沒有打斷她的解說,因為,我覺得從解說員口中聽到的,和自己學習到的內容,再做一次統整和印證,對於學習內容的「肯定感覺」非常重要。
這趟旅程,我們從最高海拔武嶺(3275m)到清水斷崖(海岸)體驗到了極速冷凍、體驗到了車子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雲霧中;看到了天祥到太魯閣沿線以及白楊步道壯觀的V型峽谷景觀;走過裡1.5m的理番古道;看到許多炮眼的孔洞、橫剖面;騎著腳踏車從新城到七星潭,看到花蓮聳立在旁的高山景致和海濱的礫石。這些用皮膚感受、眼睛觀察,用腳酸記憶,用嘴巴不斷的讚嘆,至於是否能用「心」感受自然、同理歷史,我想其感受的深厚度是個人的修行和造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同一位同學在最後一晚在明信片上,給自己寫下的一句話:「只有自己走過的不會忘記,只有自己體驗過的才會深刻」。
孩子們這一趟旅程最重樣的意義除了認識、體驗台灣之外,實質上還要你們為成為台灣的主人做準備,即使是小人物也能成為真正愛台灣的存在。
◎戶外教育小幫手~無線電對講機
現在的無線電對講機很便宜,一台大約1,000以內就有很好的效果了,沒有障礙物的條件下,一般有3公里左右的通訊範圍。也就是說,在通訊範圍所能到達範圍,加上場域的安全條件,它用來作分組活動的監控或聯繫,是非常好的工具。或許您可以利用它發展出更巧妙的教學方式喔。雖然它不像手機的line可以傳送照片或通訊,但迅速即時、可擴音,且群組之間可接收彼此資訊,使用上比手機簡便有效率。
◎教學模式特色:
一、教學準備階段:活動前設定3個教學主軸,進行網路、書籍的資料收集。(也可以請教有經驗的夥伴等)
二、夜間的學習統整:利用空檔讓學生繪製當天的學習地圖、老師用海報的方式,一邊繪製教學示意圖,一邊鼓勵學生協助補充資訊。
三、易子而教:從其他人的口中或解說牌獲得的資訊,雖然和教師提供資訊略同,但是因為人物的在地或專業特性,會讓孩子更信服,或印象更深刻。
四、延伸閱讀:閱讀是戶外教育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事情,教師可以提供閱讀書單,讓孩子對於學習的主題進行事先的閱讀(包含網路資訊、影片),如為隔夜活動則可填充空白的學習時間,學習之後,更要鼓勵學生進行延伸的閱讀,促進學習內容的整體觀,更期待透過閱讀獲得更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