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教育之後~談戶外教育的評量 /許彩梁 107.02.09
~孩子的能力遠比我們設想的還強,或許他應該自己搭舞台,但是,你現在提供的舞台大小,可能影響他對自己未來舞台藍圖的想像。
學習的起始點在引起孩子「想要」、「主動意願」或說「企圖心」的想法,唯有這樣子的起心動念,他們才會努力改變自己的舊習,接受新的挑戰。因此,如何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是教師的第一個挑戰,其他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等都等這事確定了再談。
經常有人在我談完戶外教育的教學經驗後問我:「你是怎麼進行戶外教育的評量的呢?」其實,我的基本理念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孩子的生命歷程的記憶或改變本身就是評量,這評量沒人抓得準分數。或說,連孩子都沒意識自身的改變,何況是老師試圖想精準的計算或評量出孩子的學習成效,這件事更是無稽之談。
世俗對於這答案是不滿意的,因為,每個教學活動後總會有學習成效「評量」這件事。因此,在戶外教育前,我要學生查詢資料、撰寫參加活動的動機或想法,甚至在「壯遊系統」(壯遊澎湖、壯遊綠島等)中,還得要靠自己籌募經費、規劃行程;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除了戶外體驗、探究、美感的學習,還得「認識自己」,也就是透過高強度的戶外教育,認識自己的隱藏的特質,強化自我對環境的耐受度,隔宿活動的話,晚上會在室內進行統整活動(通常都是到10點),把白天的戶外學習做反思和整理;戶外教育之後,也要進行一份「有誠意」的報告,這報告可能是文字心得寫作、可能是簡報製作、可能是旅遊小書製作。這過程,或許可以交代為「形成性評量」,符合世俗所需要的答案。
但是,我的終極目的其實不在評量,而是透過對該事件的期待和不斷的學習回顧,意識自己在過程中學到什麼、感受到什麼,或者說意識、覺知到自我的生命曾經存在這戶外活動的過程中。評量這件事,是老師這行業的用詞,孩子本身的成長就是評量。孩子的成長有時候是很難自我察覺的,所以,我經常在私下場合鼓勵孩子說:「這一次,你真的進步很多,你已經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了、你克服自己的懼高症、你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礙…..云云」。我看到孩子靦腆的回饋表情,知道他們把我的鼓勵放在心上,並不斷的反芻,藉此告訴自己「Yes,I can.」。孩子的成長就是老師的成就,因為,文明賦予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另一個新生命」,這行業不能只是自己餬口飯吃,還要教別人怎麼餬口。
孩子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在學什麼,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不是讓他們打坐冥想就可以促成的,所以,我想到了一個方式~提供舞台。因為,我經常受邀跟老師們分享「戶外教育」的操作,何不讓孩子跟老師們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在戶外教育的經歷和感受。因此,從106年3月15日臺中市九德國小週三研習邀請我分享戶外教育開始,我就邀請學生一起上台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初試啼聲的幾位孩子,把自己在壯遊澎湖的前、中、後的學習歷程,跟老師們分享與見證,獲得台下教師們嘖嘖稱讚的眼光和掌聲。孩子從接下任務、製作簡報、練習報告,到拿起麥克風勇敢上場分享,這過程不斷的反芻自己在壯遊澎湖過程中,學習到、體驗到的內涵,如果這過程不是評量,那什麼是評量。但,我還是要說,我不是做評量,我要他們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什麼,意識到自己的「可以」。
有了這一次經驗之後,許多孩子私下來跟我說「他也想要上台」,我都會說「好啊!」同時,我會私下詢問一些害羞上台,但可能「想要」試試看的孩子說:「你想不想試試看啊,只要做好簡報,隨時都可以上場喔!」就這樣,今年大約有8次的分享,每一次至少有3位孩子跟老師們分享他們在戶外的學習經驗。
我們到過臺中市各校週三研習場合、台南市教師研習會場,也跟全國的自然領域輔導員分享過,每一次分享後,與會的教師們總是對這群「非樣板」(因為這群孩子不是精挑細選過的,大多數是自願或想要分享)的普通學生的表現嘖嘖稱奇。通常,我會給現場老師們一張空白的名片紙,請他們在孩子報告後,在紙片上寫下一句鼓勵的話,我通常會說:「請讓孩子帶著你的一句話,勇敢的繼續走在學習的路上」。我想,孩子的能力永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只是我們給他們設定的「步伐」通常小了些。
這個寒假(1月25日),我帶領8位同學分成8組,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在三峽國教院跟各縣市推展戶外教育承辦人員進行討論與分享,國教院戶外教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在會場看到熱烈的互動,跟我說:「這場三天的研習活動,現在看到老師們的眼睛開始發亮」。結束後,他line給我一則訊息:「我超謝謝老師與孩子的協助,這真的是國教院第一次的創舉!!連承辦同仁也非常讚嘆這次的課程經驗。」我想,把孩子放入教師研習會場中,是促進教師反思很重要的研習模式。這一次活動最大的不同形式是,我把這8位孩子的主題設定為:
一、自發~學習態度的轉換(珮僖)(僖影片)
二、互動~戶外分組合作學習(柏豪)(豪影片)
三、共好~小學生公益行動之蝙蝠洞保育(奕廷)(廷影片)
四、改變~我在戶外教育中的改變(欣鈺)(鈺影片)
五、自主與規劃~壯遊綠島歷程(仲傳)(傳影片)
七、教師的價值~剛好遇見你(品妡)(妡影片)
八、課程內的戶外課程~翱翔在鄉土特色課程的戶外學習(竑愷)(愷影片)
設定這幾個主題,雖然是將12年國教的理念與核心價值,透過孩子們在戶外的學習分享來凸顯,但對孩子而言是企圖透過主題的設定,「後設認知」自己在戶外教育中學習到的能力,或後設理解「教學者」的教學思維,或許你認為這對孩子有點難,但是,請別小看孩子的能耐,你給他們的任務有多大,他們就能朝那方向大步前進;或說,老師給的舞台有多大,孩子的能力就能施展多大。我們永遠不清楚孩子的「潛能發展區」的上限在哪裡。
之後,2月7日在因緣際會下受邀到TFT(Teach for Taiwan)分享戶外教育的探究教學。我想,先前堉瑄跟我說過:「我想試試看」,我收到了她「想」的訊息,雖然她沒有上台的經驗,也比較害羞,但是我淡淡的說:「想的話,就把『兩天一夜探究濁水溪』的簡報好好做」,她努力的完成了,也不斷的自主練習上台報告,最後她告訴我「能在6分鐘報告完內容」,而且我拿給她「假想」的麥克風練習時,她也能拿著貼近嘴巴附近,我知道她的「身心」都準備好上場了;竑愷先前則說他從環山共學回來(1月30日)會儘快製作好PPT然後上場;伶音雖然上了國中,這一次也參加了環山共學活動,我問他想不想上台分享,她說:「想」,於是,她也製作了一份探究學習的簡報,我看了看,認為她還沒懂「探究」的意思,於是,我說「2月5日我在大同國小辦理教師研習,你可以一起來聽聽」,她聽了一場「探究教學」的演講之後,竟然把簡報修成一份以教師的角度,分析我如何進行探究式戶外教育的簡報,這一份簡報報告後,讓TFT的老師傻了眼,加上之後問題的討論互動,與會老師更堅信這份簡報是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故事(我沒有修過她的簡報),最後有人心得分享的時候說:「我想,我們可能真的小看孩子的能力了。」
每個孩子都依著自己的能力,接受上台的「挑戰」,努力表現自己的潛能,對外而言或許「評量」得出來個別的高低,但是,對孩子而言,每一次都是超越自我能力的機緣。在這裡,不必跟別人評比,只有互相模仿、鼓勵,朝向更遠大的目標這件事。
談這些孩子的分享,最重要的目的除了鼓勵孩子能為自己「想要」做爭取與努力之外,也要彰顯老師可以提供各種成功的機會或舞台給孩子們。就像教學上,老師不是把自己學習的「成果」講述給孩子們,而是帶著孩子們,將自己學習的「過程」走一遍,在走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走不同的路到達終點或更高點,都無妨,老師用欣賞的角度看著他們就可以。
這一陣子,我的好朋友王世杰老師,他雖然退休了,但是近日正忙於籌組「創藝力-H.O.P.E戶外教育聯盟」,想把自己在戶外教育的心得,透過聯盟普及化到全國,讓更多的孩子在戶外教育中透過「培力」學到「獨立探究」學到「認識自我」,這個夢是我還沒做過的,因為我的夢通常很小。我感謝他帶給我這段體悟:「老師的夢要大,孩子才會做更大的夢。」僅以此文感謝世杰~一位把自己奉獻給台灣戶外教育的老師。
1.提供上台發表、分享的機會給孩子,或許是他一輩子自信心的來源。
2.任何科目或學校運作其實都一樣,平常上課就要給孩子發表與分享的機會。
3.讓孩子準備好再上台,因為他們通常沒辦法「變通」講稿內容,所以充分的準備非常重要。
4.上台是和自己挑戰,和過去的自我挑戰,只要有好的表現,不要吝嗇給予讚美,有時是公開讚美,但私下的讚賞通常更令人記憶深刻。
5.挑選有意願的、願意努力上台的學生,而不是上得了檯面、表現優異的學生。發表前可以跟分享的對象強調:上台的不是樣板學生,只是讓有意願努力的同學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