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秋天‧一起去看古蹟‧和學生‧和朋友們


秋天‧一起去看古蹟‧和學生‧和朋友們      /許彩梁  107.10.29-30

~為了這兩天的課程,我準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學習先前未知的古蹟、廟宇建築領域,兩天過後,我不是清空腦中的庫存,相反的我多了一雙欣賞美好事物的眼睛和心。


    我經常跟其他老師分享一句話:「我為了這堂課,準備了20幾年」,與會老師們通常需要五秒鐘才意會過來,頓悟後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我想,如果老師用這種心態面對每一堂課,不僅不會讓自己心力交瘁(至少我是這樣想的),相反地,在教學生涯中,他會發現這準備的歷程,回饋到自己人生的東西愈來愈多,愈來愈有趣。
我看到的不只是福祿壽三仙 還看到月亮、方位和時間 

    有時,我的內心很苦楚,因為大多數的老師無法理解(甚或不屑),我為何經常花時間做「備課」、「探路」等教學準備的工作;這和我無法理解為何一些老師無法用這樣的「教學態度」貫穿他的教學生涯。現實生活中,這兩類教師無論在生活或思考上似乎都是平行線,好笑的是,他們共用一個空間存在著,且有共同交集的學生。
    趁著秋假,我規劃了台中、彰化的古蹟、廟宇之旅,旅途包括北屯文昌廟、南屯萬和宮、南區林氏宗祠,以及彰化南瑤宮、孔廟、鹿港文武廟和龍山寺等各級古蹟。古蹟或廟宇可以切入的觀察主題非常多,諸如:建築歷史、整修年代、龍柱雕刻、屋頂形式、花窗圖案、門神樣式、石獅材質、圖案故事、石雕木雕、神像護法等,每一個主題都成就許多篇論文,但我們這兩天以觀察、理解、比較、分析的角度切入。
廟宇最精華的裝飾都在這裡 這反應注重門面的民族性格

孩子們弄清楚廟宇的表裡 未來才不會「拿香跟拜」弄不懂自己在拜什麼

  我請參加的孩子每人設定一個主題並設計記錄表,每當到一個廟宇時,先針對自己設定的主題進行調查與記錄,並分析比較不同廟宇間的異與同,同時提醒他們在瀏覽古蹟的過程中找到三個特別的「發現」。20分鐘之後,然後再進行統一解說、互動問答等教學方式,將這些古蹟進行大面向的理解。兩天的活動,表象上是延續學校先前三次的特色課程~廟宇建築的探討,實質上,如同台灣廟宇處處都可發現的諧音、妙喻引的特殊現象,我想要「隱喻」放一個星期的「秋假」,應該如何思維、如何規畫延伸的課程或活動。學校對假期的安排,大致上有以下兩大類型的抉擇:一是瑜伽最後一式~大休息,大家都養兵蓄銳一段時日;一是延伸平日課程難以促成的教學活動。和前述一樣,這是在同一個假期內的兩種平行思路。
    這一次,我以古蹟為教學主題,除了延伸課堂的學習,還因為這些古老的事物存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卻在教育體系中被忽略或鄙棄,鮮少人願意仔細觀察或學習在教育系統中非常隱性的常民文化。關於這兩天各古蹟的內涵,因屬知識、概念性的細節,在此不細數,但在古蹟的學習中,最令我有興趣的是古蹟中處處有的「隱喻」,我很難理解為何中國文化總是用「隱喻」的方式來「表白」內心的想法,或許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風格,因為在皇權時代隱而未現是最安全的表達方式啊!舉例而言,想祈求吉慶就畫「旗」、畫「球」、畫「戟」、畫「磬」;想富貴晉祿就在門上伺女的手上畫「牡丹」、「鹿角」;還有在屋簷角落弄了一個「傻番扛厝角」的圖案,說是不滿列強欺負中國,所以用這方式讓外國人「扛」廟宇屋頂以示「洩憤」,我想這也是一種被外強壓抑後的阿Q心理。這類的隱喻是我腦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和疑惑,我試圖從古蹟、廟宇的結構中尋找中國底蘊的文化特徵,雖說和皇權政治相關但尚未看透。

我們在龍山寺超大藻井下感受戲臺的聲音共鳴
龍山寺安靜的一隅 是我們發表心得感想的地點

    說實話,我不是為了這兩天的活動而備課一整年,我只是臨時興起規劃了這個活動,或稱之為假期無聊症候群。古蹟廟宇的學習是因為我知道未來我想要擴展我的戶外教育的範疇非得增加對這方面的理解才行,所以,我不斷的透過閱讀書籍、網路資訊、解說影片,甚至利用空檔時間到台灣各地參訪古蹟廟宇,就是為了掌握與比較古蹟之間的特色與異同,並印證虛擬學習的內涵。迄今,我仍深感知性上的不足。
   正如這兩天的參訪活動,我把握、創造每一次上台表現的機會,雖然有時候會因為孩子沒報名而氣餒,或被行政支援不足給澆了冷水;但其他參與的教師、家長們(他們是可以不必參與的)又提供了高濃度的氧氣,解救喘不過氣的心肺。但,這種外在矛盾的感受其實很不好,我也在調適當中,希望能做到不喜亦不懼的境界,但尚未修煉以前,心中難免有些漣漪。
  秋高氣爽是個外出旅遊的季節,我選擇帶著學生和朋友們去古蹟探索,希望孩子成為具備人文、藝術的觀察者。最後,我看到龍山寺的屋頂上有雙龍護著塔,我想塔內有舍利珠。
  
雙龍護塔 是護塔還是護珠 不 是護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