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岩石與礦物戶外教學觀課心得


岩石與礦物戶外教學觀課心得    /傅淑琴  107.12.03

導讀:這學期因緣際會到靜宜大學擔任幾次國小教育學程的指導老師,班上幾位同學(學校代理教師)聽我談戶外教育的有趣教學方法之後,決定用他們辦理校慶運動會補休的時候,來看我上岩石與礦物的戶外課。我很高興還有老師願意隨行觀課,因為我總是告訴所有的人說:「歡迎所有的人在我上課的時間來觀課,教室的門開著,不必事先告訴我。」我只是要說明一件事情:我的課不一定很精采,但我的每一節課都是有備而來。以下是傅老師跟著我們去仙女瀑布區域進行教學的記錄。


見習學校:台中市太平區東汴國小  
授課教師:許彩梁老師
見習班級:五六年級學生      
上課主題:岩石與礦物
地點:學校中庭、太平區仙女瀑布    
見習時間:13:0016:00
學生有疑問 是老師最高興的事情 代表他在思考

摘要與心得:
一、主題與內容
活動一:引起動機
教師拿出大的同電子鍋的加熱器,告訴同學它構造裡雲母的功用,鼓勵同學用指甲、美工刀等來判斷雲母硬度等。

活動二:實驗操作花崗岩和石灰岩的差異(出發前)
1)各種岩石的質地、顏色等都不太一樣,如何辨識?
2)用手觸摸花崗岩和石灰岩感覺它們是粗糙還是光滑的?
3)分別在花崗岩和石灰岩上滴稀鹽酸,看看它們有什麼變化?
4)說明有些岩石滴上稀鹽酸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氣泡,有些則不會。會產生氣泡的岩石表示裡面含有方解石的成分。
5)花崗岩和石灰岩的組成成分哪一個含有方解石?
6)如何辨識含有方解石的岩石?

活動三:石頭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溪流裡的活動)
1)觀察河邊土壤層,透過提問鼓勵同學發表可能是自然界的的哪些力量造成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影響地形景觀。
2)引導思考岩石風化後的產物為何?

活動四:大地尋寶~依照抽到的任務卡說明找到岩石或礦物(溪流裡的活動)
1)依照任務的小卡內容,包含:煤、上游、瀑布下切、侵蝕、鹽酸檢測、沙地蟻獅、堆積坡凸岸、稜角、風化作用、生痕化石、與量強度等概念進行探索與發現。
2)小組探索
3)學生可詢問支援教師
4)集合發表與分享

活動五:探訪仙女瀑布(這部份小朋友的腳程太快我們幾位跟不上)
1)觀察流水的力量造成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影響地形景觀。
2)觀察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景觀與石頭外觀的改變。
3)溯溪走向上游的體驗。

活動六:分享與靜思(回到溪流入口處)
1)分享下午課程體驗的感受與原因
2)活動結束前的閉目沉澱

二、教學策略
1)探究教學法:鼓勵學生經由探究的過程,練習科學方法。探究的過程中,可發現問題,同時也可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教學有四種特徵:1.學生對自然事物與現象主動地去研究,經過探求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上的知識。2.為了研究自然而培養所需要的探求能力。3.有效地形成認識自然基礎的科學概念。4.培養探究未知自然的積極態度。5.經由探究活動而學得的知識是科學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識。因學生經由探究活動過程,他能在腦海中建構他自己的概念體系。當愈多的活動被學生探究,學生的科學態度會積極,學生的科學方法層次愈高,則愈有信心探討更多的活動。
2ARCS 模式:以 ARCS 模式的四個要項: 注意、相關、信心、滿足四方面來維持支持學生在戶外上自然的動機興趣並增強能力。()引起注意 (Attention):例如準備鐵鎚敲出岩層裡的煤礦,激起學生的好奇意願。 ()切身相關( Re1evance ):在教學過程中,能添加任務導向。 ()建立信心 (Confident):課程內容的安排循序漸進,讓學生們由淺入深慢慢地建立信心與興趣外,使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及評量表現標準的一致性,建立學生學習信心的重要策略。()獲得滿足 (Satisfaction):鼓勵學生發表發現內容、任務中的探險的收穫與想法的一句等,並適時的給予獎勵口頭嘉許,提供學生學習的滿足感。

三、班級經營的模式
1)老師不需要一再提醒學生專注,更不會出現鬧哄哄的景象,許老師總以溫柔而肯定的口吻,不疾不徐地讓孩子順著他的步調投入學習。
2)以四人為一小組,以發放獎勵卡或扣卡的方式獎勵或限制。
3)規定在探索的範圍內活動、準時集合。
4)明確的約定「上課認真」、「要做筆記」、「發言前要舉手」、「互相合作」等。
5)活動結束前的閉目靜思有助學生反思並沉澱學習的內容。

四、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
1)任務指派的完成:許老師在每個活動後一定會聚集同學小組聚集,了解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與發現,若沒有完成則再次實驗或觀察。
2)口頭分享:開放而溫暖的鼓勵學生分享,並且營造聆聽的環境讓學生更有信心的分享或說出依據。

五、見習後的自我反省
1)成為一位活的教科書:如果是我教這一門科目應該會很害怕碰到學生拿現成的岩石來請教我,若不及時增長知能,其實所學仍是有限,無法及時辨認,對教師或學生都是一種障礙,但許老師的戶外探索戶外教育課程多了辨識實務的經驗,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在辨認岩石與礦物上更多了份信心,對教師或學生都是一種幸福。相信這是長期投入與學習所累積的的功夫與能力。
2)做足活動準備:看著學生自然的在山川間探索攀爬,如同我所知許老師在任何活動行前他都實地踏勘過,許老師不是膽子大,而是做足準備。
3)提供戶外探索驗證所學:回顧自己當學生自然科的經驗都是在教室以聽講的方式學習,許老師的戶外探索課程深深的吸引了我對於學生素養能力培養教學的興趣,包含了體驗、觀察、連結知識、發表分享、互助合作等能力。而真實具體的環境幫助學生識別週遭環境之建材或岩石是否為岩石礦物作為認識岩石礦物的入門基礎也能考察驗證所學。
4)探索聚焦的能力:雖說戶外活動具有全面向的特性,但許老師的教學設計,能鎖定探究的焦點,進行主題的深度探討。因此,培養自己領域專業知能,成為戶外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與關鍵。
5)培養整合資源的能力:此次課程我們跟著十二位學生驅車到離學校十分鐘車程的瀑布,除了許老師之外另有兩外支持協同教師。我想到的是無論何種類型的戶外教育,都必須進行人、物等資源整合,在多樣的教學情境中進合適教學的選擇,並以跨科整合的方式達成意義化的學習,進一步達成課程的目標。
6)建立自己的教學哲學與信念:許老師總是能隨地取材教導學生,不剝奪孩子們體驗的機會,他認為無論驚喜、成就、受傷、恐懼,都是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過程。我也觀察到小組成員同學有人揹著醫護包,讓孩子們保管器材、體驗自我獨處,還有最重要的~學著靠自己找到答案。

 
這是修理電鍋時留下來的加熱片

出發前先做一些小活動和問答

同學用稀鹽酸檢測地板的成分

在溪流裡面透過觀察、講解、操作、任務等方式進行教學

回程合影留念 看得出來後面的同學都累了


這位同學拿到「洋蔥狀剝落」 他找到頁岩風化的現象



那一天好幾個人的褲子都磨破了... 在仙女巨石區中攀爬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