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調查研習營 / 許彩梁 104.12.20
註腳:筆者從民國86年開始參與太平鄉土教材編輯工作,隔年擔任鳥榕頭文化協會創會理事,由此開始接觸許多社區人士和社團,以教師的身分踏上鄉土研究、自然生態推廣的路途。後來接觸面向延伸到歷史與文化,參與《太平市誌》編纂工作研究所論文也以〈太平地區山坡地土地利用變遷之初探〉作為主題,之後陸續出版許多自然生態和產業歷史的解說手冊。不諱言的,現在已經成為年輕的「耆老」,但是,身為教師我最關心的還是如何把所學、所做的事情和教學現場結合。
今年太平區公所委託中興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太平區客家文化生活資源調查研究計畫」,筆者有榮幸能共同參與調查並辦理研習營等活動,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研習營活動中,讓學生共同參與家鄉文化調查的工作。
參與社區文史調查計畫 讓自己增長很多教學實力 |
上午進行調查方法說明會,參與的人員有中興大學吳教授、卓教授、水源地葉董事長、鳥榕頭文化協會黃理事長、白理事長,以及本人參與。大家在了解調查表格的填寫方式之後,旋即分配各自負責研究的區域(以里來區分),之後,公所會協助我們透過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以及地方耆老的協助,進行客家文化在太平的調查活動。
中午,學生參加完校內親職教育活動,許多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與客家文化研習營,這是由白棟樑老師帶領的社區文化導覽活動,白老師可謂太平文史工作的泰斗人物,今日有幸邀請他擔任活動解說人員,讓孩子親近大師級人物,實是我們的榮幸。因此,當初團隊在找尋研習辦理合作學校的時候,我二話不說把這件「工作」攬到自己的學校,這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事情,但我想到的是~這麼好的學習機緣一定要留給自己的學生。
活動中我們探討了地方廟宇福祿宮、鳥榕與石仙姑、伯公廟,也認識了許多鄉土的植物,包含月桃、龍眼、荔枝、蘋婆、山棕等,過程中許多同學對於白老師提出的植物問題,都能對答如流,讓白老師既讚嘆又驚訝,他頻頻說:「你們學校的生態教育做得很紮實」。孩子受到老師的讚美,學習自然的動力更加濃厚了。
走到學校後方的聚落,我們從三合院的結構、祭祀廳的擺設情形,認識客家建築與文化的特色,澄清了一般人認為福建即閩南的迷思概念,還有一位同行的爸爸因此明瞭原來「自己是客家人」。從參觀住宅形式中,我們看見了竹編的土角厝,經過老師的詳細解說,了解了在台灣若看見有竹子夾在中間的土角厝形式,一定是「屯仔腳」大地震之後才蓋起來的,因為民國24年中部地區發生的后里大地震(即屯仔腳大地震)幾乎讓所有的土角厝傾倒,而後興建的土厝就加入竹編的元素,讓它更穩固。這和九二一地震後新建的屋舍,很多以鋼骨為樑柱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後,我們到張滿台爺爺家中進行口訪,他可說是東汴之寶,在主辦人卓老師的引導之下,爺爺對於先祖的來龍去脈解釋得非常清晰,我們也從訪問中了解到在地社區的一些風俗民情,例如:石仙姑下方的小水池,以往是許多村民相聚洗衣的地方;客家少女穿耳洞的習俗;生男丁則會製作丁粿;客家人習慣在春分前後祭祖等等。孩子認真聽著張爺爺用閩南語(他說自己雖是客家人,但是求學階段也學習到閩南語)述說這些故事,獲得最貼切鄉土的寶貴資訊。
我們離開張爺爺家來到福石園吃些點心,四點多,天空飄起小雨,我和同學們另外圍起來進行「結束圈」的活動,回想今天下午經歷的一場社區風情深度之旅……。寒假,我打算帶你們進行更多的實地訪查喔!
透過文史工作者的眼睛 讓我們看到社區的特色 |
走到學校後方的聚落,我們從三合院的結構、祭祀廳的擺設情形,認識客家建築與文化的特色,澄清了一般人認為福建即閩南的迷思概念,還有一位同行的爸爸因此明瞭原來「自己是客家人」。從參觀住宅形式中,我們看見了竹編的土角厝,經過老師的詳細解說,了解了在台灣若看見有竹子夾在中間的土角厝形式,一定是「屯仔腳」大地震之後才蓋起來的,因為民國24年中部地區發生的后里大地震(即屯仔腳大地震)幾乎讓所有的土角厝傾倒,而後興建的土厝就加入竹編的元素,讓它更穩固。這和九二一地震後新建的屋舍,很多以鋼骨為樑柱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後,我們到張滿台爺爺家中進行口訪,他可說是東汴之寶,在主辦人卓老師的引導之下,爺爺對於先祖的來龍去脈解釋得非常清晰,我們也從訪問中了解到在地社區的一些風俗民情,例如:石仙姑下方的小水池,以往是許多村民相聚洗衣的地方;客家少女穿耳洞的習俗;生男丁則會製作丁粿;客家人習慣在春分前後祭祖等等。孩子認真聽著張爺爺用閩南語(他說自己雖是客家人,但是求學階段也學習到閩南語)述說這些故事,獲得最貼切鄉土的寶貴資訊。
我們離開張爺爺家來到福石園吃些點心,四點多,天空飄起小雨,我和同學們另外圍起來進行「結束圈」的活動,回想今天下午經歷的一場社區風情深度之旅……。寒假,我打算帶你們進行更多的實地訪查喔!
張爺爺是社區的寶 從他身上可以聽到非常多的在地故事 |
戶外小幫手~結合社區資源
1.很多老師很怕參與社區或社團事務,看來這似乎是一條不歸路,一旦沾上了就很難「脫身」。因為社區的人士經常把老師看成非常重要的專業協助力量,加上他們對社會關懷的熱情和衝勁,這種「善」的力量使你很難「拒絕」他們的請託。
2.別擔心參與這一部分的活動,教師的本分工作,其中一塊就是「社會教育」、「社會服務」,參與後你才會真正了解社區的底蘊運作方式,也可以在服務的過程中獲得心靈上的充實感。
3.過程中我經常搞不清楚自己在「付出」還是「獲得」,因為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累積對社區人、事、物的深度理解,不斷的獲得寶貴的人力資源和更新教材,這些都回饋到我的教育工作,成為學生難得的「學習緣份」。
4.以這場研習活動為例,我們一邊訪談、一邊調查與記錄,從專業人士的眼中重新審視社區的在地文化資源,幾個月後,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一份由學生進行導覽解說,並拍成影片的「東汴社區導覽自導圖」。
這張導覽圖完成後 社區解說系統總算有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