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壯遊澎湖~告別童年之旅


壯遊澎湖~告別童年之旅                 /許彩梁    106.04.25-28

~這是一趟告別童年的旅程,我們在澎湖土地上,用澎湖的風、澎湖的雨、澎湖的太陽、澎湖的雲,還有澎湖的文化進行洗禮。澎湖,謝謝您,當青春是未來進行式、未來完成式的時候,我們還會回來,回到觀海亭找尋當年的時空膠囊~


四天的澎湖旅程有四種完全不同的天候,這四種天候是澎湖歡迎我們,為我們準備的最大禮物。
什麼日子都是好日子 什麼天氣都是好天氣  

第一天是陰天,我們探索奎壁山摩西分海、和湖西國小六年級打了一場樂樂棒、用盡眼力找尋隘門海灘上的星砂、走訪南寮社區探訪在地文化,更在摩西的海壁合之後的夜晚,坐在堤防邊,享受與王有榮主任的深度訪談,這一天澎湖賜給我們舒服的、沒有日曬的陰天,作為適應澎湖風土的準備;第二天是酷熱的豔陽天,上午五點初頭,我們出發往魚市場,觀察魚市場的魚和標售的情形,隨後是馬宮城的古蹟探訪,中午前為了了解澎湖的水資源,探訪了台灣沒有的海水淡化廠,下午是地質館與生活館的參訪,傍晚,我們去訪通樑一帶,探究榕樹的自然與旅遊神話,在仙人掌口紅冰的歡笑後,日落前去訪二崁陳家聚落,日暮後驅車回到民宿,輪流盥洗後,進行水與地質學習的總結。這一天「剛好」我們在室內躲過了太陽,晚上讓大夥兒睡飽一點,明天七點再起床。
台灣人的熱情 是全世界罕有的 摩西分海的王主任 

第三天上午起床,天空雲密布,不久後風雨交加,我們到了鐵線村探訪鐵線地名,在傾盆大雨中到了澎湖唯一的進士第,親近讀書人的故居,中午在八級的風浪中,我們坐在前往鳥嶼交通船的甲板,快樂享受從船的北側來的一波波的濕身浪擊。下午,鳥嶼的風更強了、雨忽大忽小,我們一行人頂著寒風陣雨,走到島嶼最東側燈塔下,「享受」(受虐狂式)強風撲面。我們張開雙手身體往前傾,想像自己是「海鳥」,在崖頂上方定竿在狂風中的感覺;晚上,在鄭文健校長的領軍下,和鳥嶼國小孩子一起「夜照」潮間帶,我看到孩子們在風雨中冷得發抖,卻跟緊老師興奮且有興致的觀察著海參、海膽、海兔、陽燧足,還有一隻擱淺死亡的章魚。這一天,澎湖賜給我們強勁的風和雨,告所我們澎湖的另一種後母臉孔,或許是這樣子,我受感染,跟著對學生板了一陣子的臉。我想,這臉孔是促進孩子用心學習的力量,就像澎湖的風,塑造了澎湖孩子頂著強風生活、學習的強韌海洋人民的特質。


冷到發抖的伶音堅持走完夜照行程  (其實是不敢往回走)

第四天上午,風勢稍弱、太陽從雲朵中探頭出來了,孩子們分組在社區穿梭了三、四巡,尋找鎮守鳥嶼的五營兵將的位置,在此過程中順便踏查了社區的文化、經濟和宗教;之後,陽光普照,我心想,鳥嶼的美麗沙灘,怎能不去體驗呢?於是,我們到了金鳥旁的貝殼沙灘上,盡情的玩水,用海水淨化我們混亂的心境,用歡笑歡送這群即將逝去童年的孩子。隨後的宗教建築課程,更將人文和自然結合。鳥嶼用它溫柔的陽光,和交通船上濺起的浪花,歡送們我們回航。
鳥嶼的金鳥旁 有這群孩子青春的身影




布袋港的船因為昨天風浪太大,停駛了一天之後也趕來迎接我們回台灣。凱旋二號行駛在黑水溝時像極了雲霄飛船,我想是為了在我們腦海翻出「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十客、六吐、三暈船、一睡覺)的歷史記憶,重演先人渡海開台的苦難過程。
有關教學的方式與細項,大致上遵循著戶外探究學習的方式,而且依照著原有的教學地圖(如下附件),達成率約九成。很高興的,這一次的教學活動有校長的加入,而且她也是用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習,兩人的教學模式一致,也讓這群好問的孩子,更自主的進行體驗、探究方式的學習。以尋找鳥嶼五營的學習方式為例,我不帶著孩子一一找尋我知道的五營位置(其實,我先前無法斷定五營是否均存在),反而,我讓孩子分組,在社區內外找尋五營的位置,約定一小時候,以社區的最高建築物~福德祠,作為集合地點。
這過程中,我看到有的組使用方位策略、有的組使用訪談策略,有一位同學還搭上順風機車,錯身時跟我揮手說他要去找「南營」了,一個小時在社區中來去穿梭,自主規劃路線並探索,看了漁村的老化現象、咾咕石建物等,把澎湖最傳統的村落再次體驗了一番。換句話說,這樣子的教學活動設計具有探險的味道、小組合作方式、自由探索、人文踏查等內涵。而後,在他們的口頭報告中,發現東、西、南、北、中營並非「剛好」以福德祠為中心,反倒是像派兵譴將的方式,集中派駐在村落的北方(南營除外),有點像石敢當鎮風擋煞的功能。這種教學方式在民風純樸的小島上進行是再好不過的了,「奔跑吧!鳥嶼」我想是除了鳥嶼的海灘或海上體驗之外,必定要玩的活動了。
放手讓孩子們玩「奔跑吧!鳥嶼!」

每一次的旅程(戶外教學)我都希望孩子們能透過五官、透過理性的思維、心靈的感受,去了解當地的運作,就像這一次的澎湖旅程,我設定的核心是「澎湖是怎樣運作的」,內容包含澎湖的水、電是怎麼來的,澎湖的風、澎湖的地質、澎湖的建築、人文與歷史等,或說,核心是澎湖的人怎樣在這個自然環境與歷史軌跡的特性下「生活」和「運轉」。
每一次的壯遊,我都希望是這樣子的方式,這種學習模式的重點並不是要孩子認識「多少」有關該地的內容(甚或告訴人家我們比當地人還了解當地),而是要學習隨時對周遭具備好奇的心情與探究的行動,學習以隨緣的方式面對所有旅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習享受任何環境的變化,無論風雨。總之,就是學習把自己放在環境中,忘卻自我的執著,讓心自由。
    最後一天,我躺在金鳥旁的海堤上,側看著沙灘旁一群青春歡樂的小孩子,當我轉身,面向天空的時候,我看到一朵朵白雲飄在藍天下,想到了當年我也是一個青春活力的孩子,來到澎湖的海灘上玩耍,這時後,我在手機youtube裡面尋了一首民歌「讓我們看雲去」,回顧當年的心境。聽完之後,我興奮得跳下高高的海堤,把這一群孩子在沙灘上的孩子們,一個個「邀請」到海裡頭玩水,在蔚藍的天空下,讓鹹鹹的海水,歡送他們的童年,也小小的回顧一下我的青春。
    感恩澎湖的天候(后),風、土、人與情,孩子們,別忘了我們的時空膠囊在未來等著我們!
前往鳥嶼的交通船 

在審視這些照片時 只能感嘆:此景已成追憶

孩子們是否記得你是很殘酷的問句 只能安慰自己 那不重要 沒關係


戶外教育模式~壯遊體驗
1.壯遊為什麼和旅遊不一樣,原因有許多:一、旅費的籌措過程要孩子參與;二、壯遊的地點和行程規劃要孩子參與;三、壯遊的方式是簡單的、記憶是深刻的。至於是不是去離島,我認為到不是壯遊的核心。
2.孩子投入一場深度的旅遊,讓壯遊不僅是壯遊當下,它是前面長時間的鋪陳與後面長時間的沈澱,如此,旅遊當下的體驗、感受與記憶才會深刻。
3.壯遊不僅是身體的磨練,它也是心理上的淬鍊過程。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離開家那麼「久」,身心理的考驗是非常的。
4.老師願意投入壯遊戶外教育的回報只有:孩子或許記得你一輩子,也可能不會記得。不對,既然是投入回報就是投入的本身。

除了這張教學地圖外 當然還有學生和老師蒐集的澎湖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