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教育者的特質~溝通力 /許彩梁
104.07.10
一般老師不太願意帶領戶外教育,除了責任上的壓力外,我想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不好意思在路人前面教學,以及面對陌生環境的莫名恐慌。面對環境的適應性,與面對陌生人群的溝通協調能力,在戶外教育實施過程中是必備的條件。
舉凡,教師要安排食宿、交通就得拿起話筒打電話給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並在話筒的另一端將自己的需求告知對方,有時還得討價還價,我想,這樣子的能力大家都有,只是不習慣罷了。或說,不習慣經常面對陌生的環境、人群,讓許多教師對戶外教育卻步。
採筍人結伴同行比較安全 |
在此要跟大家分享的經驗,並不是上述這些「必要」的溝通與協調的能力,而是在戶外教育過程中,如果善與環境中的人、事、物進行溝通,則可獲得莫大的教育的助力。筆者以一次夏天辦理草湖溪採皇帝筍的過程為例跟大家分享。
草湖溪是位於台中市太平區黃竹里的一條清澈乾淨的溪流,因為它曾是古大肚溪的河道,所以溪流寬廣沒有上游峽谷般的特色,待溯溪而上遇頭嵙山層地質之後,溪流才逐漸變狹窄,而這種礫石山層的稜線上,生長著一種全台灣只有這裡有大量生產的野生蓬萊竹,每年夏天是蓬萊竹發筍的季節,這種筍因為相傳嘉慶君遊台灣時曾品嚐它的美味(當然是傳說),而有「皇帝筍」的名稱,更因為清朝入山採筍的人很容易遭受原住民的殺害,又有「殺頭筍」之名。帶孩子體驗一趟全台灣只有草湖溪才有的岩壁採筍的體驗,對居住在太平的我們是一定要的。
入山口的石頭造型土地公是採筍人必拜的保護神 |
這一天出發前,我們從草湖溪的入山口開始,模仿清朝入山採筍的人在土地公廟拜拜祈求平安,也順道把殺頭筍的歷史了解一番,並預測我們入山的時間點應該會遇到下山的採筍人,因為,根據我們的資訊,採筍人通常一大清早上山,中午過後為了避免遇到午後雷陣雨,就會趕緊下山。我們沿著草湖溪溯溪而上(其實是水很淺的平坦礫石河床),沿途進行植物、動物的生態觀察,在此省略說明。到了一處兩條溪流的交會處,前方突然冒出一位背著竹簍的老伯,心裡想著:「太好了,真是個印證有關殺頭筍的資訊的好時機!」我跟孩子說,我們去拜訪這位老伯吧!
「你好,我是學校的老師,今天帶孩子來這裡戶外教學。請問您身上背的是什麼東西?」我靠近發問。
在野外遇到的人們個性通常都很客氣,尤其當他們知道你是老師帶著學生的時候,更容易「鬆懈」警戒心,願意侃侃而談。因此,我們把許多問題提出來問他,也收集到一些有關皇帝筍的情報,包括:在哪裡採集?一天可以採多少?一斤賣多少?採筍時有什麼規矩?採下來後會怎麼處理?等等。這位老伯剛好說,他要在這裡進行剝筍的處理,也就是利用溪水清洗並把整根筍用刀劃開,取每一節上方最鮮嫩的部位約5公分左右留下。如此,可以減輕下山時背負的重量,也可趁這個時機泡泡腳休息一下。
小朋友趁採筍人撥筍的時機進行訪談 |
這種時機點難得,我們不能因為趕行程而說「再見」,因為實際觀察、體驗採筍人的經驗,正是今天最重要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溪流旁邊看著老伯很迅速拿起一根根細長的竹筍,用筍刀劃開後剝取嫩筍,又迅速的將嫩筍泡到水中的網袋裡。過程中,老伯也讓我們的孩子實際體驗剝筍的步驟,這樣子的體驗不必刻意安排人員指導,只需找對時間,並且願意主動詢問、溝通,就可以獲得的寶貴資源。
因為孩子們學得起勁,老伯興起告訴我們旁邊的山壁就有皇帝筍,他可以示範如何採筍給我們看,我們看著他三兩下就爬上陡峭的岩壁上,然後在一叢蓬萊竹裡穿梭,五分鐘後看他從另一頭攀爬下來,兩手已經有十幾根皇帝筍。老伯一高興,還把這十幾根筍送給我們,讓我們練習徒手剝筍的體驗。
採筍人興起帶著我們爬上山壁採筍 |
有了這個初步的體驗之後,我們繼續往前進準備實際找一處野生的蓬萊竹山壁,攀爬上去採筍,沿途上又陸續遇見兩三位採筍的人,我們也繼續進行禮貌性的訪問。
戶外環境的變動性很大,指導的老師隨時從環境中找到可以作為教學素材的人、事、物等資源,就可以讓這一趟旅行充滿著新鮮感與真實感,老師自己則要具備好奇心,並願意與人溝通,跟孩子一起進行陌生環境的探險。
我們自己也來個山壁上的採筍體驗 |
戶外小幫手~「我是老師」
1.臺灣文化很尊重老師,一般民眾知道你是老師,而且正在進行教學活動,很少人會拒絕你的請求。
2.盡量讓孩子上場,在你能掌控的安全條件下,示範或讓孩子跟陌生人互動,練習與人溝通的能力。這一點是現在孩子很欠缺的部份,而戶外可以提供實際的情境做練習。
教學模式~跟著前人的足跡前進
同樣的場域同樣的路線,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關鍵除了心情不同外,最重要的在於帶領者是否賦予該活動一個特別的「故事」與設定達成的「目標」。如同這篇文章所言,沿著古時候人的步伐、歷史的軌跡前進,孩子會感受更深刻;設定目標會讓孩子對前面的事物產生好奇、挑戰。有了故事和目標,可以讓一趟戶外教育之旅更明確,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