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另類的學生舞台~與中和國小戶外共學


另類的學生舞台~與中和國小戶外共學    / 許彩梁    106.07.10-11

        因我要擔任711日中和國小溯溪課程的老師,但為了讓孩子們也能「享受」離東汴國小約25分鐘山路車程的不同社區環境,在該校校長應允借宿教室下,「順便」辦了這次的兩天一夜的活動。此行感謝所有協助的家長、更感謝大自然提供的所有機緣。觀察內容大略記錄如下。

教師的自然與人文素養足夠的話 戶外處處都是教學題材(香蕉市場)
         第一天下午,前往中和社區蝙蝠洞途中,我讓大家沿途採摘野菜作為晚餐的菜餚,並藉此認識一些野外求生的植物;經過「福德祠」孩子們發現這裡雖是客家庄,但並沒有直接命名為「伯公廟」,我想伯公廟在客家莊大概是「口說」的詞,就像我們比較常說「土地公廟」而不說「福德祠」一樣;之後路過「香蕉市場」,簡單探討一下日治時期與民國五十年代這兩個階段台灣香蕉產業興衰的歷程,推論這建物的基礎可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在進入蝙蝠洞前,大夥先觀察解說牌,了解蝙蝠洞其實是灌溉的古圳(1832年),它的開鑿歷史比附近的白冷圳(1928年)還久遠,可見這地區農業移民得非常早,而且早得有點誇張(甚至1832這年代可能有誤);進入中和蝙蝠洞內,發現這圳洞內和太平蝙蝠洞一樣也有放燭台(?)的設計,砂岩壁上也有人工鑿痕,看起來是類似的開鑿模式;生物方面有灶馬,有台灣小蹄鼻蝠,我走在最前面,突然間看見一個物體在我前面掉落下來,靠近一照原來是黑眉錦蛇捉到了台灣葉鼻蝠,然後從山壁上掉到地板上,這事件發生在不到1公尺的距離,讓我開了眼界,原來不只貓頭鷹會捉蝙蝠,蛇也會捉蝙蝠。大家擠在狹窄的洞內,觀察蛇纏繞在蝙蝠身上一動也不動的樣子,牠似乎靜靜等待著蝙蝠的「窒」命,一陣子後,大家決議繼續前進(因為出口已經不遠),大夥兒驚膽跳的「跨過」蛇與蝙蝠,深怕錦蛇受驚嚇後突然抬起頭反咬我們一口,還好錦蛇只顧著眼前的食物,不理會一雙雙的腳從牠的頭頂跨過,終於,我們平安穿越大約100公尺長的山洞。這洞內實在太驚險了,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只有我們這一群好奇寶寶 看到蛇會湊近觀察吧

「現在摘的是晚餐」這任務讓學生卯起勁來工作(其實是做中學)

   回到學校已將近下午四點,大家整裝穿上救生衣之後,我們來到學校附近的抽藤坑溪溯溪,探勘溪流地形(隔天要帶中和國小學生溯溪課),這溪流野化的狼尾草叢生、石頭又滑,大夥兒在午後的熱雷雨中緩慢前進,而雨勢愈來愈大,我選定在瀑布(其實是攔砂壩)旁準備上岸,說時快那時慢,溪水迅速上漲,一個哨音下,大夥兒在與溪水奮戰中儘速回到岸邊,著實讓我鬆了一口氣。回程路中,我們從堤防上往下觀察溪水,水的顏色已經呈現混濁狀而且呈現溪水暴漲的現象,這除了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下雨後溪水變化的景象,也給我們上了溪流安全的寶貴課程。
午後熱雷雨溪水開始暴漲 
老師隨身的哨子一吹 大夥就要能迅速集合 如此的霸氣才能掌控安全
    
        晚上,我們享用下午摘的野菜湯等餐點,複習一下下午所見所聞,稍事休息。八點出發前往「蛙境」,它是社區利用天然環境營造的蛙類生態池,這一晚,在酷似古銅色的圓月下(應該是山區下雨後的特殊月景),我們用手機的星空軟體看了幾顆行星和星座。夜空下,蛙兒放肆的鳴叫著,此行,共記錄到八種蛙類,依我調查經驗,這真的是蛙類仙境,值得推薦一遊,也是中和社區營造中很適合推廣的生態旅遊點。
        隔天上午我跟台電預約參觀「馬鞍壩生態園區」,一行人先去享用白冷冰棒,順便遠眺「白冷圳進水口」的位置,隨後到生態園區觀察魚道等各項設施,遠眺鷺鷥島,享受了湖泊旁木棧道上適合放空的氛圍;在一位阿姨的建議下,我們到壩頂上往下看釣客在壩底捕捉苦花的景象,還看到了一隻鱉浮出水面呼吸;隨後,繼續開車前往白冷圳沉砂池,觀察沉砂池的設計,感受白冷圳強大的水流量從山洞裡頭竄出了澎湃景象,太壯觀了。
        中午回到學校等幾位媽媽煮餐的時間,我帶著孩子們趕緊到抽藤坑溪放置蝦籠作為下午教學佈置。下午的課程,我先讓中和國小和東汴國小的孩子一起學習魚類辨識、手拋網練習;之後,大夥兒穿上救生衣著裝後前往抽藤坑溪,溯溪前先示範現場手拋網說明魚類調查的一種方法,佈置的蝦籠裡共網到數隻馬口魚和一隻20幾公分的苦花,成果還算不錯,這和溪流長年封溪護漁有很大的關係,隨後我們把魚放回溪流,準備下水體驗溯溪。
第二天溪水從混濁又變乾淨了 兩校的孩子們共30名左右玩得不亦樂乎

                經過一天的沈澱,今天的溪水已經乾淨,此行是中和國小第一次進行溪流活動,校長、老師和小朋友們都膽顫驚心、小心翼翼的,開始走在溪流裡頭的時候,大夥兒東倒西歪的還沒在水中抓到平衡感,原本想說這群孩子是不是肢體協調不良,到了後半段,看到他們已經能自由自在漂浮在水面上,而且在激流裡玩起順流而下的遊戲之後,才想起,原來我們的孩子,先前肢體協調性也是一樣的笨拙,經過許多次的體驗後,現在已經能適應烈日、狂風、暴雨等環境的變化,並養成隨遇而安的態度。可見,只要能提供不同於制式的教育環境,孩子的體能與智能也當不同於一般,有機會脫俗超凡。
        這兩天原本只是個人受邀的教學行程,我把這份機緣與自己學校的孩子們分享,帶著他們和其他學校的孩子們共學。雖說是休閒,但我不會因為這是私人行程而無規劃腹案,我在規劃的教學軸線上,隨著所有的機緣,不停的帶著孩子們認識、體驗台灣土地的真實與美好!
 
在戶外只要遇見「涼亭」此類難得可以坐下討論的地點 請一定要善用

戶外教育妙點子~帶著學生去共學
1.這幾年只要有學校邀請我去該校演講戶外教育,我想到的就是帶著孩子一起去分享;如果該校要我帶他們學生做戶外活動,我就會跟他們商量:讓我們的孩子去當「助教」好不好。
2.以這一次中和國小為例,我安排了學生協助他們練習手拋網;另外,溯溪過程中也讓他們分配在各組幫助對方。
3.實際上,我的目的除了讓孩子以「助教」的方式與該校學生共學外,最重要的,是帶著他們到另外一個環境中「過夜」,因為過夜的戶外行程時間上比較充裕,看到的東西也會比較特別。
4.如果受邀到該校擔任講師,帶自己的學生一起去參與,理由很充分,對方學校也多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