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原鄉文化體驗活動


原鄉文化體驗活動    /許彩梁 105.4.22

註腳:這次兩天的戶外教育活動是太平國小旭斌老師邀約和該班學生「同行」的活動,學校孩子交通方面是搭「順風車」因此節省了不少的費用。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一起學習,可以讓孩子察覺到彼此的差異性,如果老師善於引導,這種敏銳的感受,可以化為理性的認知。


經過兩天體能體驗的活動之後,身體疲憊不堪,但不得不利用今晚的時間把此活動記錄下來,因為這個時刻記憶最深刻、心中感受最敏銳。
   
戶外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種體驗世界的教育,只是操作的方式可以是實作、可是解說、可以是透過身體感官進行實際體驗,更可以是透過探究的方式學習世界;其過程特性,經常是瞬息多變,需要隨機應變。正因為這種特性和「教室」之間的差異性太大,讓許多教師裹足不前。
德文分校的孩子用咖啡跟我們交朋友
出外能睡教室 是筆者第一順位的選擇
就以這次甲類大巴被檔在霧台公路三德檢查所,只好緊急聯絡地磨兒相關人員調派車輛支援,就是最好的案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只有「隨遇而安」沒有「相互指責」。我有許多經常辦理戶外教育的朋友,他們的特質是不抱怨,且優雅的處理許多難題;為何會如此呢?因為「問題」是不斷的出現,解決了一件還會有一件,根本沒有時間培養「抱怨」的情緒。
    另外,這兩天的活動,著實是孩子們體能的考驗。從第一天參訪佛光山紀念館進行三好體驗、德文分校體驗咖啡學堂、社區獵人步道狩獵等;第二天睡在教室的同學好不容易爬起床,之後開始耗費大量的體能,一大早就跟德文分校柔道隊的孩子一起做晨操,從跑操場、爬樓梯、衝刺、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拉筋等,孩子們做不到這群原住民小朋友的1/5體能活動,紛紛舉雙手投降,但您可知這是該校柔道隊每天的「訓練」課程。

山上的孩子 不一定都非常喜歡歌唱  說不定他們很會跑步  

都市的孩子一早起來就是打開手機玩遊戲,這裡的孩子則是體能的鍛鍊。這邊的老師說:原住民的孩子和家長都好配合,如果要原住民孩子跑10圈,除非他們真的跑不動否則不會佯裝跑不動,都市的孩子則難要求他們紮實進行此類的訓練。我想,這大致上除了孩子天生的心性、心理素質外,最重要的還有旁邊的文化衝突導致(例如家長可能會說:孩子累了,要讓他休息一下吧!諸如此類的回饋觀點)。
   
用完早餐,一行人先認識由社區耆老用石板窯的方式進行食物土窯悶熟實作過程(下山後的午餐配菜),之後,一行人從800公尺左右的海拔,爬到1,246公尺二等三角點~觀望山,將近1.5小時的連續爬坡來到三角點。對我而言,站在山頂是一件雀躍不已的事情,因為我喜歡看群山、山下的路與橋、山外的平原,我喜歡看所有眼前的「地景」並思考其間的互動關係。
在這裡,我看到腳下遠方的溪流因八八風災,被泥沙堆積淤塞,因而看不出原本應該是岩石遍佈的上游景象;也遠眺全台最高的橋墩(99公尺)的古川大橋,此刻我領略到的不是人類工程的偉大,而是在大化之中,人們的無力感。為了不讓孩子入寶山空手而歸,我趁機會在山頂跟三所學校的孩子介紹三角點與周遭環境的概況,然後,部落解說員訴說部落故事…...。回到窯烤區挖開熱騰騰的食物時已是十二時。

我想國際志工Kevin 會幫我們在馬來西亞宣揚台灣的「美」 

     
下午,告別了德文的小朋友們,兩校的學生照原定計畫前往全國規模最大的烏山頂泥火山,由於原先要走的小徑(約200公尺遠)已被鐵絲網圍堵起來,只好在大熱天下,帶著孩子走了將近2公里(步行40分鐘)的產業道路,繞上烏山頂,這才發現,此處的泥火山,已被列入保留區的管制所以把原先的「小路」圈起來。在辦妥了入園登記之後,大夥兒進入泥火山錐地形區域,觀察世界罕見的泥火山錐的景觀。此時,孩子們已是疲憊不已,但兩個不慎落入漿泥的插曲(還好沒有被認為是故意而遭罰款),讓大家精神為之一振,這是警惕,也是趣事。還好,我們沒有攀爬近路小徑,否則罰款三萬元起跳,「剛剛好」,這也是戶外教育的特性之一~老天爺總會幫忙安排。
或許這幅「景象」讓這孩子記得一輩子

   
簡單來說,這兩天是一場耗盡體能的過程,但我相信,孩子們欣賞到的是海拔800公尺的排灣族山景和文化;收錄在心中的回憶必然深刻,因為刻畫回憶的是汗水和體力。旅行也好、戶外教育也好,不正是生活的學習,生命的體驗嗎。爬山的時候,我聽到外校的孩子喃喃自語說:「太累了,下次不要再參加這種活動了。」但是,回程的遊覽車上,同一個小朋友說著心得:「這兩天雖然很累,但是很好玩,以後還要再參加。」我相信兩句話都是當下真實的心情,輕鬆體驗到的東西,很容易就會消逝;汗水和體力的付出,回報的是深刻的記憶。
   
我的看法是:孩子有無限的潛在能量,不要擔心他們做不到,放「心」讓他們去嘗試,撐過了,就是他的。排灣小孩可以,我們也可以啊!
我喜歡讓孩子走很遠 流很多汗  因為走過的才會記得 流過汗的印象才會深刻

戶外小幫手~異文化的接觸
1.台灣除了自然生態多樣性之外,人文的多樣性也非常豐富,因此安排異文化的共學體驗,對雙方面的孩子都有幫助。
2.檯面上比較常用的名詞是「城鄉交流」,但台灣更豐富的戶外教育資源是「異文化的交流」。
3.體驗文化之間的差異,正如德文分校孩子的體能訓練一般,這些文化或生活上的差異體驗,目的不是要文化趨同,是透過戶外教育的經驗,讓孩子從彼此的差異理解異文化的差異,從認知、理解到反省的過程。
放手讓孩子跟別人跑吧   告訴孩子回家有熱水澡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