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冰雪櫻緣(二)~戶外教育結束圈的操作


 冰雪櫻緣(二)~戶外教育結束圈的操作    /許彩梁 105.01.23

    說穿了結束圈的操作就是一般教學活動中的「總結活動」,但是在這裡提出幾個不同的結束圈的操作方式,讓大家知道,結束圈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訓練表達,進行學習者的自我反思。至於有關推論與批判、思考智能、解決問題的探究訓練,在我的戶外教育操作過程中,在各式活動當中實施,不放在結束圈裡面。


    10519-10日惠蓀臨場兩天一夜的森林戶外教育為例,第二天下午整體活動結束以前實施的結束圈,採取分組/小組內的結束圈。一方面因為所剩時間不多(中午跑去玩水了),另方面由於這兩天小組內由組長主持的討論與發表的操作模式相當密集,因此,我請各組在附近的草地上圍成個圈,組長只需起個頭並依序點名,說「然後呢?」,用這樣子的方式,從第一天第一個活動開始,回顧每個活動進行的主題和重點,如果報告中有跳過某一個活動的時候,組長就會說:「中間好像還有一個活動……」,然後由下一位補充說明這個被跳過的活動。如此,兩天的活動在大約4-5人的小組內分享約12分鐘,各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獨立運作,並很有次序感的完成。小組分享結束圈之後,全體集合進行老師最後的總結活動,把兩天一夜的活動的總評說明一番後結束。那一次的操作前後約20分鐘。

惠蓀林場兩天一夜一定是要來個結束圈的

    根據我的觀察,很多老師平日的教學經常忘記實施「總結活動」,讓教學成效打了折扣。教學的總結活動以往可能是老師主導、老師說明教學重點,但近來的翻轉教學則有不同的形式展現,諸如:筆記書寫、概念圖、學習地圖,或老師與學生圍成圈進行等。導師在每天學習結束前的5分鐘,如能和孩子圍坐下來,面對面一起進行「結束圈」,對於學習的內容及自我反省都有很大的助益。短短的幾分鐘能達到莫大的效益,這是教學上很實用的方法,但不是現在才發明的新方法。
    或說,教育的哲學思維及其核心,沒有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現在經常談及的「翻轉」只是翻回原先教育的價值或它應該有的位置。至於教學上的變化與轉換,則隨師生互動、隨情境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接下來,我將以本校在106120-23日前往環山泰雅部落的平等國小,與該校孩子共學四天的活動作為案例,說明結束圈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另一種操作方式。
    有關這四天三夜夜宿教室的故事在此略述(另可找到相關的篇幅),我在第三天晚上實施「結束圈」,因為第四天我們行經合歡山回台中,沿途將以體驗環境為主,屆時歸心似箭,實施的時候必然效果大打折,何不利用第三天的夜晚時間進行相關的活動,同時,邀請住在部落的孩子一起參與我們的結束圈。
    由於前三天的活動,白天我們和平等國小孩子一起參與彰化師大到校服務的「科學營」課程,因此,我們對於部落文化、歷史等的認識,只能利用夜晚沒有正式課程以及早上用完餐到八點半上課前的時間到社區勘查。
其實,我們對部落的學習,在出發前就開始了,孩子在行前就閱讀幾篇文本,並準備了「問題」來到環山部落,也因為我們對「部落」的好奇,在夜間和晨間進行社區踏查的時候,我們對於每一樣事物都具有相當的興趣。第二天夜晚另安排一場與耆老哈踴˙優豹一個小時的訪談(關於這場訪談,我們事先模擬過相關的訪談提問;回程後也進行內容的統整與補充);晨間社區踏查的時候,更有一個個住社區的孩子們看到我們得行伍,陸續加入我們「遊學」社區的行列。對於東汴國小的孩子而言,晨與夜的社區學習雖然辛苦,卻是我們來環山部落收穫最豐富、內在衝擊最多的一塊。
    三天的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如果以大團體(20人左右)圍起來進行「結束圈」的方式,未免過於冗長而無變化,因此,我給各組(共4組)一張海報紙,一盒彩色簽字筆。首先,我將三天的活動切割成四個大單元:德基水庫參訪、夜訪哈踴老師、晨與夜的社區,以及科學營,由四組討論記錄這四個主題內學習過的重點。在討論前,我把晚上的流程切割成「討論」、「模擬發表」、「輪流發表」、「學習內容補充」,最後一個部分則請工作的師長團隊發表他們參與的「心情」。

討論與發表的部份,我要他們做到所有成員「參與」、內容「完整」、發表有「特色」、學習「心情」等原則,並把準備與平等分享的表演節目融入裡面。(原先規劃與平等國小的孩子一起辦理歡送之夜而準備的節目,因為沒有安排此行程,為了讓孩子有上場的機會,因而請孩子把節目與報告進行融入,還好,當晚住社區的孩子約有10位跑來參加本活動,讓他們和我們一起討論之外,也欣賞我們準備的節目)
還好哈踴老師家裡面有暖爐 不然 那幾天晚上可真的是冷啊

    東汴的孩子因為平常課堂的學習方式,已經習慣了小組的討論,因此他們分組討論及準備的情形,多能依照前述原則的參與性、完整性、特色性等進行。討論部份我透過時間的壓力(給20分鐘,並數次提醒時間「快到了」),讓他們更快速的將相關的學習內容以學習地圖的方式「寫」在海報紙裡面。又技巧性的告訴他們,因為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多給10分鐘時間進行「補充」;之後,再給各組15分鐘進行報告的模擬。千萬不要說「延後」否則會一延再延。
左邊的阿宇 討論到一半被叫回家 也是社區有趣的特色

上台的過程中,孩子能掌握以上的原則,小組內的成員或輪流講解,或進行表演,例如:當講者說到「中橫開發」的時候,表演者就假裝拿著鋤頭挖著馬路等等。各組講解完,由我主持讓大家進行內容補充,也就是說,聆聽的觀眾要仔細聽他們的報告,並補充遺漏的部分,如此,架構完整的學習內容並進行複習。最後,我們自由發表該組的報告優點,讓大家透過強化報告優點的方式,轉化為自己學習仿效的目標。以下摘錄其中一組(3位東汴孩子加1位平等孩子)的報告內容:

一起:大家好,我們是第四組,我們要講的是「與哈踴老師談環山部落
心妤:他們的生活方式以打獵和農業為主;他們住的房屋最早是茅草屋,之後是石板屋,現在則是鐵皮和水泥屋,他們變成石板屋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次有人喝醉,不小心全村的茅草屋燒掉了,才變成石板屋;他們的宗教以前是祖靈信仰,現在轉變為基督教;以前用餐前會先灑小米酒,祖靈祭再每年的八月或十二月,他們會在竹子裡面放肉;現在是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吃飯前會先禱告。
子筌(表演者):展現打獵、農耕的動作;喝醉的樣子、向天祭拜祖靈等等。
伶音:他們信基督教的原因是基督教一直宣傳「愛」,要愛別人,也會發放衣服和物資給大家,原住民覺得這樣子很好;他們打獵的時間主要是11月到2月,這時候比較冷,且不是動物繁殖季節,死掉的動物在山上五天也不會壞掉;打獵的方式現在用陷阱和獵槍,以前用的是吹箭和弓箭,他們不會打懷孕、受傷的動物,追獵物超過部落勢力範圍的時候,就不會繼續追;他們會把打到的獵物的「腿」送去頭目家,再分送給部落的人;這裡受到中橫開通和武陵農場的開發的影響,武陵農場主要是種果樹,後來多樣性的種花,後來有漢人文化進來、種族通婚也融合在一起。
子筌(表演者):繼續在旁演出報告者的台詞內容。

心妤:因為這裡原住民租地給漢人變得有錢,所以很多人無聊而酗酒。
伶音:因為很多人喝太多酒和吃檳榔而死,我們報告到這裡。
子筌、阿宇(原先住社區的阿宇被叫回家,這時又跑進來參與表演者):繼續在旁演出。
(最後)下台一鞠躬(子筌),謝謝大家(所有組員)
(後續)這一組表演直笛曲目的演出。演出後獲得大家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報告後,我們大家透過集體的回想,把當天在哈踴老師家討論的高麗菜問題、獵槍問題、紋面、彩虹橋等進行補充。透過補充我們把這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完整化,最後大家分析該組優點,吸取他人報告的經驗。如此,各組陸續上台發表。
孩子透過思考圖形的方式準備 上台有依據就不會「無言」
總之,筆者認為結束圈的操作是戶外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結束圈的操作孩子可以把當次在戶外的學習內容做一回顧與反思,同時,透過心情的表達,我們更認識自己,更了解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位置。而,結束圈的操作,則視當時的環境、情境還有學習者的素質與反應,可進行多樣性的變化。
每個人都要「參與」 無論角色如何   這是很重要的原則


結束圈的影片(上面那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