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戶外教育公開課~大潭仔科學閱讀公開課

戶外教育公開課~大潭仔科學閱讀公開課      / 許彩梁   106.04.09

    繼金門公開課之後兩天,回到台中不久又做一場戶外公開課。這一次的公開課我選擇了難度比較高的「閱讀融入戶外教育」,完成之後,心裡面其實有點空虛,空虛的來由似乎來自情緒的高漲後的低潮,也似乎來自於這一次戶外教學過程中少了什麼東西,左思右想,原來那東西是「動手實作」。

    今天上午在長億高中進行說課的部份,我想,我很清楚的傳達「探究式」戶外教育的操作經驗,我也希望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清楚的傳遞給與會的老師們,這部份,我透過研習當下每一位參與者的提問,回應過程中穿插自己電腦中的資訊、資料庫來輔助說明。例如:當老師問到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分際時,我就把我先前對戶外教育的金字塔形概念圖說明兩者間的異同;當提到學生對昆蟲圖片「過敏時」,我就把阿豪克服懼高症的影片show給大家看。基本上,電腦中的資料庫(或說我做過的事情)是能回應老師們對戶外教育的諸多疑惑的。
我最高興的是,一位老師他聽了我的報告之後,說:「我是用生命在做教育」;我也喜歡老師回應說:「這一趟大老遠來參加,很值得!」(研習有宜蘭等各地來的老師)基本上,我相信這些不是恭維的客套話,因為我的報告沒有特別的包裝,我想老師們應該也不會包裝糖衣送給我。
    下午,很感謝周主任協助集合將學生帶到登山入口,之後我以四格教案內容及流程為主軸,加上一些臨時的點子(例如:請學生發表「菜園」和「大潭仔」的關聯性)等,基本操作上沒有問題,步調雖然慢了一點,遮蔭的場地小了一點,老師們的回饋也是正面的(如下附件),但,我想一想,就是少了什麼東西,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思量。
    對了,少了「動」,這一場探究式戶外教育就是少了讓孩子「體驗」、「操作」,難怪,我一直覺得不太對勁。或許是我找的主題本身比較靜態,也或許一些動態的主題,如:撒網等方式的生態調查,以前操作過,所以「不新鮮」,我就沒有採用。正是因為少了「動手做」,我自己覺察很對不起學生,因為喜歡蹦蹦跳跳的孩子們,沒有在戶外發洩精力的機會,我很過意不去。對不起,我的孩子們!
    幸好,周主任利用我和老師們討論的時間,帶著孩子爬了一段山,補足了「動」的本質,真是太好了!




 任務單  大潭仔的故事      / 許彩梁
    一江橋旁三汀山的半山腰海拔160公尺左右的地方,有個地震後重現江湖的「大潭仔」。它原先是一座天然湖泊,民國83年開始,開發公司買下附近土地打算在此興建別墅區,為了擴大可用建地,用土方將原本的大潭仔填平,於是天然的湖泊一度消失。直到民國88年大地震,整座山在激烈的地體變動後,重新出現凹陷處,地下水再度蓄積,一年後,這裡成為長約200公尺,寬約80公尺的大潭,重現後的大潭面積有原先的兩倍以上。大潭重現的故事再度戳破「人定勝天」的荒謬口號。
     有關大潭的傳說很多,有人說大潭無底、有人說大潭的水通到大海,海裡有什麼魚,大潭就有什麼魚。且早期流傳一則大潭的傳奇故事:「大潭中間有一棵很大的茄冬樹,到了晚上,有時候會發出強烈的紅光,說也奇怪,鹿港地區就會發生回祿之災。於是,鹿港大戶派人沿大肚溪上溯,來此地一探究竟,發現,原來是大潭內的茄冬惹的禍。於是,再度派人準備將茄苳伐除,但說也奇怪,派出去的壯漢,趁著夜晚偷偷用斧頭砍樹,第二天茄冬樹卻又完整無缺。最後,在高人的指點下,用了黑狗血和子午釘才看除茄冬,解決了讓鹿港人煩惱的莫名火災。」
    其實,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民間傳說。大潭的茄冬傳奇,其實說明了三汀山往西南方,穿越台中盆地的缺口(大肚溪切穿的大肚山、八卦山處)看過去,正是鹿港地區;而且說明鹿港的開發早、也比太平繁榮的現象。
                              摘自《太平史話‧故事太平》

QA
一、閱讀理解
1.大潭仔「不見」和「恢復」,主要是哪兩個因素造成的呢?
2.現在的大潭仔和民國80年的舊大潭仔,哪一個比較大?

二、圖像推理
1.你有辦法用「圖像」的方式,把最後一段談的東西表示出來?

  


三、批判思考
1.第二段談的「傳奇故事」,你認為有哪些怪怪的地方?(找出五個)
2.在這裡,你可以怎麼「破解」這些怪怪的說法呢?


四、讓我們從高處看一下地景,再次確認大潭傳說的科學性吧!

大潭仔公開課四格教案

以下是當時我PO上述反思文以後得到師長的相關回饋

Ching-hai:【體驗、操作的動】,是探究式戶外教育的靈魂,缺了動,就如失了魂一般。
◎英如:彩梁老師的着眼點總是關注著學生,身為您的學生真幸福呀!期待下一次的觀課! 這堂課看到老師引導學生對民間傳說進行真實性的判斷,再針對學生自己覺得誤謬之處,利用小組討論可以怎麼用科學 可信的方式進行驗證。令人佩服的是引導互動的過程,令人激賞。
ME:謝謝您的鼓勵!如果這種引導模式不錯,應該是很老師可以模仿的!加上自己的教學特質,一定能有多樣性的教學型態。他們的核心都一樣是~探究。就像上午有老師說,原來教學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對,教育核心是相通的,只是外型長得不一樣,翻轉教育只是翻回去教育的核心,如果沒有,只可稱得上耍猴戲!
Lee Jh:同學已經在跑來跑去不停問釣客資訊了^+++^
ME:真的?但我總認為這樣子的強度還不足呢!
◎雪苙:老實說,我看了這篇居然……哭了
Peggy Lin今天在永春國小能聽到老師的分享實在太值得了,以學生為本位,探索方式的學習激發孩子更多的創意與潛能。謝謝您
◎奇威老師:心得就是,真的是堂很棒的課,是我想要知道如何去應變及穿針引線進行引導的課程。因有先聽許老師如何進行課程,真正進行課程時我看見的是以大為課室的教學。記得多年前張靜嚳教授說的"不要教",當時令我驚駭。今天看到的是孩子自己提問、自己找答案、自己開心走跳回來找老師,我想張教授說的是這個吧?!我在活化教學備課時接觸的"佈題",因為大自然就是教室,讓佈題設計引導相對更容易讓孩子融入情境。段教授說的探究循環引起動機,在一開始許老師的分組就讓孩子充滿學習動機,一邊走一邊聽解說、一邊實作,立即性的觀察討論與討論驗證,孩子投入課程的程度是很高的。課程也滿足了目前政策上的需求,校本課程、人文情感,甚至一開始的5分鐘觀察素描,也融入了美感教育。我想,只缺數學科了吧,就符合孫主任要的"""""""" (種一棵樹)對了,我還有把長億高中的創意教室及藝術走廊的布置拍回來了,4/26申請美感教育的展覽用的上。

學生回饋
黃宇凡:今天 彩梁主任帶我們去大潭仔 他問我們這裡有哪些景物 把他們畫下來 我看到周圍的小石頭 大樹 死的斑龜 甚至還有插在水裡的茄苳 太神奇了 這裡還會出現茄苳 老師接問為何水裡會出現茄苳 有人說是地震造成的 讓我們組的多加一分
再來 我們部份的人就跟著周主任一起去爬山 一開始 路還是平平的
是到一半就難走了 當我想回去時 已經到山頂了 大家都開始欣賞風景 看完
之後 我們也該回去了
今天的課程真的很有趣 知道到茄冬會生長在水池邊 從咬人狗步道可以看什麼相關的課到鹿港 還有知道那裡大潭仔不見後又出現的地形是地震形成的 但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有死掉的魚和烏龜 如果以後還有課程 我也會參加 我好開心

大潭仔  /伶音
這天的活動在一江橋集合,我本來以為我會是最後一個到的,因為從后里出發比較遠一些,可是竟然有人比我晚到!!!趁大家在選飲料時,跑到7 11吹冷氣的我也有點想買,但是我並不想背這麼重去爬山。走了一小段路來到大潭仔,本來以為會走很久,結果才幾分鐘就到了。
在那有一些人在釣魚,還有很多垃圾,我認為是釣客丟的,因為那裏沒什麼人啊,他們可能肚子餓或其他因素就帶一些零食,吃完就直接丟在那裏。拿著筆記本在「速」描,第一筆是中間那顆死掉的樹,我很好奇那棵樹明明那麼多水分但是卻死了,而且他幹嘛旁邊有地不長,自己孤單的在那裏還泡水,怪癖。
又走了一段路,主任卻提議要走到上面繞一圈,才走一小段,一看到涼亭就馬上坐下來,而且不只有我還有四個人也是,我們一起走上去但是卻迷路了,用手機打電話給你也不接,一直大叫周貢丸也沒回應,所以我們就走原路回去,剛好欣筠也來找我們,我心中的石頭放下來了。
這一趟真是累死人了啦!!!真不知道我上次是怎麼走的呢~


大潭仔教師觀課討論會逐字稿記錄    /許彩梁
日期:10649
時間:15:15-15:40
主持人:林宣安 老師
公開課:許彩梁 老師

主持:我先提一個,彩梁從下面帶上來,常常會換點集合講一件事,我在想,明明可以在這邊把一件事情處理完,可是他卻不斷的移動位置,實際上講的內容和移動沒有關係。後來,我發現,移動的過程就是路徑,他不斷的往前走,就像這裡涼亭下有陰影很好,為什麼這一次要到旁邊那裡曬太陽(其實也是在樹蔭下),原來,要看「鹿港」,雖然這邊也看得到,但是這邊比較小。所以我發現他每一次停的點都有一個目的,也就是點的選擇是路徑、是看得到要說明的東西。這需要不斷的探路,你不知道探了多少次的路。
Me:今天會選擇這裡是因為大潭仔離長億比較近,因為這一場活動在長億高中辦理,加上我的家就在附近,我經常來爬山,對這裡很熟悉。說實在,我今天早上還來這裡運動。但是,我要補充的是,移動的「目的性」之外,我還要讓孩子「換個口味」,因為在常常移動位置,在路途中可以順邊觀察周遭的東西,例如:剛剛在大潭仔的移動路途中,就看到三隻死掉的斑龜等等。
主持:而且,我也發現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剛剛您講的,換個地點之後,秩序就會再好一次,停留太久就會開始亂,所以是一直換地點。
Me:這些小細節都是老師要注意的。
A:剛剛路邊溪谷地看到一棵茄苳,而且不是很老的樹,你在探路的時候會不會有點疑惑。
Me:那一棵小茄苳我都懷疑是人種的,但是我們的目的是在說明故事的真實性,所以,以教學來說,我容忍這樣子的誤差,基本上是為了讓孩子的頭腦對茄苳有深刻的印象,那一棵的位置又在溪谷地。
A:這樣子來看,這個故事的虛構性就更大了,因為樹的主角都找不太到。
Me:這故事的背景是在清朝,但是耆老的訪談中,這裡的老茄苳樹似乎在民國五、六十年都還有(是不是清朝那一棵不確定)。
B:在學生答錯的時候,老師要怎麼引導,或說,老師要如何做,孩子才不會害怕下一次回答的時候又答錯。
Me:你看到的部分是怎樣呢?
B:我看到是老師會問其他同學意見說:「你們覺得的回答有什麼疑點」,讓其他同學去提出另一種說法。我想要問這操作上是怎麼做的,讓孩子敢一直舉手發表,因為亞洲人不太確定如何回答的時候,是不敢回答的。
Me:在我的教學理念中,要孩子勇於回答,這個層次比他是否答對還要高。至於我是如何引導的,你們看得應該很清楚,觀課就是可以自己抓到一些小技巧,再配合自己的個性,我認為教學個性化的東西是很重要的,很強烈的,每個人個性不同,可以炒出不同的教學菜色,適合自己的個性設計教學活動,有的人個性活潑,他會設計團康的活動,例如:唱唱歌之後再繼續往下一站等。
C:我可以幫老師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剛剛看完之後,他的學生已經很熟悉自己的場域,那是一個溫暖的場域,同學聽到回應錯誤的時候,會告訴他,同學也知道那是對我好的,這樣子培養群組互動,這是我觀課的時候看到的。這就是說,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無論在野外或室內,都是。因為,我看到他們的發言都很自然、很直接,或者在任務探討的過程中,發現小故事、小秘密都會跑去跟主任說,主任如何如何的,所以他們彼此很熟悉這種場域(我認為這場域就是氛圍)
Me:那跟金門的公開課(指的是47日在金門馬山的那一場公開課,因為C老師也有參加)有什麼差別呢?
C:金門的學生比較陌生一點,比較有距離感,他們看起來還是有點怕怕的,我看得出來,因為我剛好也參加金門的觀課。
主持:他們(金門的學生)就是接受你的指令,執行你的指令,私底下就不會來找你,同樣的問題我也在擔心,因為61日我要帶一批國三會考完的學生,死定了,而且不是我的班,因為這階段的孩子心態一定是擺爛的,我擔心他們不回答,不理我的時候怎麼辦。這問題在國中會更嚴重,因為國中生你問問題他不一定理你,甚至離你越來越遠,你會發現,彩梁很會「co」學生,學生一直跟著他,深怕落單,可是我擔心的是他們(國中生)會故意落單(旁人:哈哈哈),故意離我越來越遠。這可能你比較少遇到,因為你在國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這樣子的經驗。
D:不要太多人就比較好「co」得住。
主持:大概一個班,就三四十個。
D:後面就要有人壓著。
E:我也是擔心面對陌生的學生。有一次我聽演講,他說,每一次演講前15分鐘是最痛苦的,因為每個人的姿勢(肢體語言)都是這樣子(意興闌珊),你要發揮個人魅力,改變大家的肢體語言,所以演講過程是越來越放鬆。我教書七年,每帶一個班級,我發現彼此的信任感很重要。所以,我要帶不認識的學生,我自己壓力都很大。
A:彩梁那時候去金門花了15分鐘和陌生的學生建立關係,我在想我那一班學生要花多久去建立這關係。
E:我剛剛有發現,小孩子好像會認主人一樣,我剛剛發現他們用鹽度計,我問他們,你是怎麼看的,他一溜煙就跑到你那邊去告訴你。
F:你的教學活動中獎卡制是很重要的環節,獎卡制度的操作現場的我們有看到,但收尾的部份你會怎麼做?
Me:我們裡面有一個固定的小組長,負責登記各組的獎卡數量,我會請他登記,等一下他們爬山下來,我會分配功課,並依據獎卡的數量遞減功課,小朋友要寫心得,即使彼此之間少個10個字、20個字他們也很高興。我不會用很大的獎勵。卡是生態卡,卡的部份,最早的時候,他們拿到卡就會低頭仔細看上面是介紹哪一種生物,會影響上課得專注度,但現在習慣了不會有這問題。
(此時家長跑到山下買水上來給大家解渴)
Me:怎麼那麼快就上來?
家長:下面卡拉ok店很近,不用花很多時間,再遠也沒法度啦!
Me:卡一定要習慣,卡的意義不是換獎品,卡本身就是獎品,卡本身就是對小組的貢獻的榮譽。獎卡制很有用,特別是對於陌生的學生,我經常要面對陌生的學生,一開始將教室的規則簡單說清楚,例如:舉手發言、聽到鈴聲就要做好等等,然後使用獎卡,幾乎到處都可以行得通。但是,不要濫情,既然用獎卡,一定是有貢獻有回答才會給。
主持:今天很謝謝大家的參與,你們回家後會收到我寄發的表單,希望大家能將觀課的心得做記錄。也希望這堂課對您有用。謝謝大家。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