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雕刻營 文/ 許彩梁 105.02.03
註腳:大多數老師辦理活動時,會事先幫孩子準備好所有的器材,這樣子做其實浪費了很重要的學習要素~「動機」,以此化石雕刻為例,到磨製現場以前,先讓孩子到學校附近的溪邊撿拾化石,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了解學校周遭的特殊岩石資源,另方面在簡單的原則下自己挑選的「石頭」,經過反覆審視很多次,對孩子的意義也不相同。當然,切割化石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當然是交給專業的人員,但後面的拋光交給孩子用砂紙「手工」研磨,雖然費時但卻記憶深刻。
上午八時三十分,十六位同學到齊後,即刻朝向學校附近的茅埔坑溪出發,同學們各自選了一顆喜歡的石頭之後,在九點出頭,來到了林廣盛老師的創作地~化石之家(原林記土雞城)。
先把選好的石頭擦洗好 再請林老師幫忙切割 |
林老師二十來年跑遍台灣許許多多的地方,尋找創作石雕的石材過程中,認為東汴地區是台灣的化石原鄉。因為這裡的化石多樣,且石材夠硬,最符合石雕創作的條件。我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家鄉,有這麼豐富的石材資源。
在林老師帶領之下,我們參觀園區的石雕作品,老師知道我們的觀察重點在於「岩石」,因此,導覽過程中,多從石頭的硬度、化石密集度、砂岩與卵石等面向切入,符合我們學習岩石與礦物的教材。其實,林老師為了了解我們的需求,先前特地來一趟學校與我進行課程的討論,精神真不輸專業的教師啊!
我們從過程中認識了沈積岩的紋理層特性、岩石的節理面、鵝卵石與砂岩的區分、化石的種類(如雙殼類、扇貝、錐螺、牡蠣、煤等),也認識了中游石頭與海邊石頭在外觀上的差異、火成岩(安山岩)的多孔隙的特性、石英脈的由來等等,這些生活中的自然科學,在實體說明相配合之下,脈絡顯得格外的清晰。原來,認識石頭並非想像中的困難。
磨石頭 也磨耐性 此起彼落磨石頭的聲音非常好聽 |
最期待的是石頭的研磨了,林老師尊重每位同學的創意,讓同學們決定切割石頭的角度(切面),然後拿起手持式的岩石切割器(當然它的刀片硬度一定是比石頭高的啦;莫氏硬度表當然就融入了),老師幫同學進行初步的石頭切割,然後,同學們拿起和石頭一樣材質(硬度)的「砂紙」把切割的尖銳面磨平,這是一段磨心性的歷程。先是用100號,再來是較細的400號,此起彼落的沙!沙!聲,勾起我國中時期工藝課用砂紙磨木板的回憶。沙!沙!沙!認真工作的聲音永遠最好聽。
化石雕刻營的促成需要很多機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因為有林老師,我們才有機會實地體驗、接觸石雕,同時體識在地化石的重要性以及岩石的諸多自然知性。此外,還有幫忙載送的秀如老師、會長、會長夫人,以及協同的素娥老師,這些「人」都是化石雕刻營過程中的善因緣。
可能孩子還太小,對於岩石百千萬年以上的時間,無法想像與體會。但,至少透過今天的營隊,和一顆可以站立在書桌前的化石,讓我們和石頭的距離,縮小了,也更緊密了。
戶外小幫手~人力資源
1.社區有不同的人力資源都可協助學校教育。
2.確認能運用的經費和材料,聯繫時明確告知對方是義務、半義務還是有講師經費,以免最後造成認知上的誤會。
3.如果對方幫忙的成份很多,辦理人員可以準備「感謝狀」以及學校紀念品,以示感謝與尊重之意。
藝術家的寶貝總是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