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櫻緣(一)~環山部落地圖判讀教學 文/ 許彩梁 105.07.16
前言:105年暑假位於環山部落的平等國小辦理夏日樂學活動,邀請我和幾位自然科輔導團的夥伴上山探勘(備課),由於我是第一次去環山部落,原先規劃僅是「助教」之類的工作,但是探勘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很有趣的「教學點子」,加上我要求「順便」讓東汴國小的孩子參加此活動,讓他們透過壯遊方式體驗異文化、異地風景。因而,從擔任助教的角色,轉換為課程的講師。探路時,秋慧主任交代的任務之一,就是「地圖判讀」,這是我第一次進行地圖判讀,我可得好好想一想如何引到孩子進入地圖的「閱讀」,而且是在實際的現場學習。
備註:冰雪櫻緣共從這一次開始每逢寒暑假固定辦理,總共五次,電影總有散場的一天,冰雪的緣份始終都在東汴和平等。
備註:冰雪櫻緣共從這一次開始每逢寒暑假固定辦理,總共五次,電影總有散場的一天,冰雪的緣份始終都在東汴和平等。
要進行地圖判讀的基本元素有許多,第一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第二要把地圖與實際的方位對齊、第三要知道地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比例尺)。這群孩子是三到六年級的混零學習,我想,一方面要用大家都熟悉的語言教學,另方面也要透過實地的體驗,讓他們進入地圖世界。
第一天下午的地圖判讀課程,我先利用上午的時間在操場的地板上,畫上7m*7m的正方形,裡面是1m*1m的小正方形,我在題目紙上,畫上同樣形狀的格子,裡面畫上「迷宮」路線圖,也就是孩子門要拿到這一張迷宮圖,從入口走到出口處。
一般人看到這一張圖,第一個想法是:「這麼簡單,我一定可以走出去」,但孩子依照組別,同時間每組派一位出列,每個人拿到的迷宮圖不相同,在我吹哨子之後,拿著此圖同時出發,過了一分鐘之後,再度吹哨,所有動作停止,也就是在有時間壓力下(不長不短),孩子要儘速通過迷宮考驗。猜猜看,將近30位的同學,時間內順利過的人有幾位呢?出乎意料之外的,只有3位同學。換句話說,我們在迷宮外頭看著地圖,認為很容易的事情,到了真正走在迷宮裡頭時,才會發現問題來了,有一種頭昏眼花的混亂感。
學生手上拿到的迷宮圖 |
「我看到他們後退的時候,是倒著走;往旁邊的時候,也是橫著走」一個孩子回答我的提問。「所以,他的身體都一直向著同一個方向是?」
「我發現有一個人手上的紙,也都朝向同一方向。」另一個孩子舉手提出他的觀察。
「我還看到有一個人的手,在地圖上一直移動著,好像和他的位置有關係…」
透過觀察別人成功破關的經驗,並成為自己修正行動的動力,正是這個活動的副學習。我讓其他孩子利用五分鐘的時間,想一想等一下可以怎麼過關,並訪問這三位同學他們的過關技巧。之後,孩子陸續自我練習,也找到了過關的方法,這方法就是這節課要學習的事情:拿到迷宮(地圖)和現場的環境方位要一致,才方便閱讀,同時,要隨時知道自己處在迷宮(地圖)中的哪一個地點。當然,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他們或許也會使用地圖,但,沒有透過錯誤的探索,感受到地圖使用要掌握的「方位」、「相對位置」,那種學習的張力總是弱了一點,不是嗎?
讓孩子分享自己過關的經驗 比老師講解來得有說服力 |
雖然平等國小位於海拔1600公尺的山區,這一年的夏天熱浪侵襲,還是感受到些許的「熱」。第二節課,安排的活動是室內的課程,首先把上一節的活動做個整理,之後,進行地圖的說明與模擬實作,透過簡報的實例與等高線圖,孩子知道等高線密集的地方,是地形上比較陡峭的地方;凹下去的地方,通常是溪谷地;同時認識地圖是實際情形的縮小版,也就是比例尺的概念,但這比例尺的換算「太難」(應該說,我不想因為數學的計算造成地圖學習上的困難),所以,我先換算手冊附上的環山-武陵地區的地圖,得出地圖上的一公分等於實際上的一公里(精確一點說是1:120,000)。教室內,我讓孩子練習找到地圖上的某些山名、地點、公路等,也有如:平等國小到梨山國小直線距離大約是幾公里的題目。這些題目的選擇都是和在地相關的,藉此讓孩子熟悉自己的家鄉,也為下節戶外課進行鋪陳。
下午最後一節課是到操場進行實際上的判讀,第一次,我先用手比學校後方最靠近且最高的一座山,要孩子從地圖上找出他的名字並說出距離我們大約多遠。我看到孩子拿到指北針不斷旋轉著地圖、之後用尺打量著地圖上的距離,大部分的人找到了正確的山頭,而且,知道距離大約多少。這一題的答案對平等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的答案是「志佳陽大山」,志佳陽大山正是當地舊地名「詩歌謠」(Sqoyaw)的地名由來呢,若說雪山是泰雅族人的聖山,則志佳陽大山就是「環山部落」的聖山,祖先靈魂的歸宿之所。
學會了使用指北針並擺正地圖 就可以閱讀周遭的景物了 |
下午最後一節課是到操場進行實際上的判讀,第一次,我先用手比學校後方最靠近且最高的一座山,要孩子從地圖上找出他的名字並說出距離我們大約多遠。我看到孩子拿到指北針不斷旋轉著地圖、之後用尺打量著地圖上的距離,大部分的人找到了正確的山頭,而且,知道距離大約多少。這一題的答案對平等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的答案是「志佳陽大山」,志佳陽大山正是當地舊地名「詩歌謠」(Sqoyaw)的地名由來呢,若說雪山是泰雅族人的聖山,則志佳陽大山就是「環山部落」的聖山,祖先靈魂的歸宿之所。
我看了孩子大致上能把地圖轉正,也能從自己的所在位置,在地圖上往該方向尋找山頭之後,我手比遠處雪山主稜的一個正三角形的山頭,請孩子們在地圖上確認該山頭的名字,這一題果真有點難了,看了地圖之後,也不甚確定那一座山到底是「雪山西南峰」還是「大劍山」,不過有些孩子告訴我的名字,也是這兩座山之一,我認為今天能從地圖上辨識到此地步就很棒了。(正確的答案,等到第三天神鷹救難大隊來指導的時候,請教的結果是「雪山西南峰」)
或許你認為地圖判讀的課程結束了,但是,既然在山上視野那麼好,到處都可以看到山頭,怎麼可以浪費這麼好的地景進行地圖判讀的活動呢,因此,第二天到苗埔進行狩獵教學的中午休息時分,用完餐後,隨即召集東汴國小的孩子,請他們把對面雪山山脈的山頭名稱找出來、還把中央山脈的南湖大山找出來,並搖指遠方(梨山)開墾地,請孩子從地圖上找到這些答案,我要孩子學習的是:「地圖是無字天書,但透露出無限的訊息啊。」
學習了地圖判讀之後 隨身攜帶地圖 進行環境的判讀是很重要的 |
然而,對我而言,自然和人文之間的關係是緊密聯繫的,所以,我在這幾天的過程中,又安排了一段「討論」的時間和機會,我把三個地點的等高線都放在手冊中,並在戶外教學的過程中隨時拿出來,和實際的地形作對照。這三個地點是「環山地區」、「思源埡口」以及「武陵農場」,這三個地點透過等高線的分析,孩子了解他們分別位於山坡、鞍部以及谷地,在這三個等高線地形確認之後,我問了一個問題:「當初祖先為什麼選擇環山地區建部落,而不選擇武陵農場那片廣大的平坦谷地,或是思源啞口的鞍部建造部落呢?」孩子紛紛舉手,提出很多想法。
邀請哈踴老師解說武陵農場的歷史 |
「沒有在思源埡口的原因是那裡是三個部落談判的地方,比較危險」我說:「有道理,我們去的思源埡口的確是泰雅族部落紛爭談判的地方」
「我想武陵農場會不會比較冷,所以沒有在那裡蓋部落?」我說:「如果武陵農場真的比較冷,這個想法就可能成立。」
「環山這裡有水,很方便。」我回應:「我們今天去武陵農場,那裡比這裡還要接近溪流喔…」
討論的過程中,有一位同學提出的答案是最正確的,我想他已經把地理和人文之間的關聯性想通了,但是,當時我忍住讚美,我當時發一篇「是誰在國家公園裡開闢農場?」的文章給孩子們閱讀,告訴他們,答案在裡面,晚餐後我們看看剛才誰猜對了。
晚餐後,趁課程進行之前,我再次問孩子:「為什麼祖先選擇這裡建部落而不選思源埡口鞍部或武陵農場呢?」他們多半能回答出:「鞍部那裡風大、是談判的地方離水源又遠不適合建部落;如果建在武陵農場,當部落衝突時候,位於溪谷地,更容易受到從上而下的攻擊,所以,武陵農場地平又大,不會是部落選擇的好地點;環山位於山坡地,離水遠不會太遠,又可以眺望遠方的訊息,這裡因此被選擇作為部落的地方。」
我想,人類各種抉擇和自然之間多半有直接或間皆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是學習自然的人也要關心的議題。我喜歡孩子們弄通了這件事情,但是,我還是提醒他們:「畢竟,這是這篇文章作者的見解,你們還可以多問問老一輩的人,為什麼祖先選擇這裡作為部落根據地,或許有不同的答案喔!」哪一天,說不定真的有什麼證據,把這樣子的概念又打破、衝擊了也說不定呢。
戶外小幫手~地圖
1.現代人相當依賴手機地圖導航,但是地圖的閱讀比導航更重要,導航很方便但是「電腦聰明,我們傻瓜」,用久了就知道自己喪失了對地理的全面理解。
2.地圖的教學語等高線圖的閱讀已經變成了特殊的「技能」,學得技能的人可以悠遊在山野中。
3.教學方法應該有許多,上面是我根據定向越野的引導方式改編,雖然是方位和距離的學習,但「走方格」的教學我覺得很重要,一方面強調「方位」的重要,另方面破除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迷思。
4.這一次以後,我帶學校的學生在全台灣做戶外教育的時候,都會要他們帶著地圖,會找時間把經過的路線用筆描繪一遍,增加對台灣地理的全面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