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戶外教育中的體驗與感受(鐵砧山為主)


戶外教育中的體驗與感受       / 許彩梁 105.11.13

前言:這一篇是好幾次戶外活動的綜合感受的文章,在談「體驗是戶外教育的基底」,沒錯,如果時間不夠進行教學活動時,我會選擇讓孩子直接體驗環境,直接感受大自然,直接投入土地公爺爺懷抱。教學可以之後再處理,但是體驗只有當下,無論風雨冷熱讓孩子直接感受土地,或許孩子會對環境「有感」,未來就會投下支持土地公的一票。


    戶外教育絕對不是死板板的知識學習,自然環境本身的變化,帶給孩子們的真實感受,永遠比知性來得重要。我不是一個浪漫的人,不太會營造有情調的氣氛,但是土地公經常幫我鋪陳許多的氣氛,讓我和孩子們享受其間。
 
玩水的體驗 也在感受並記錄「溫度」
    以惠蓀林場的戶外教學為例,第二天中午,孩子們主動提出想去「涉水步道」玩水,我心想,下午的行程原本是進行惠蓀印象的統整活動,是很重要的「教學」流程,但是,想一想森林是水的故鄉,到惠蓀不親近一下「水」實在說不過去,於是改變行程,用完餐後大夥一起走到涉水步道,結束圈的活動就改變其他形式。
    玩水前先來個猜謎吧!我讓大家摸一下水,猜猜水溫是幾度,如果和我用溫度計測量的結果誤差在3C以內,那麼就可以在規定的河段範圍內玩水(當然還會先給幾條玩水規則,讓大家有依循的方向)。孩子摸摸水,紛紛提出自己猜測的答案,之後,我從水中取出溫度計,讀出現在的水溫是「18.0C」,這時,好多孩子高興的跳起來說「耶!」。我問孩子:「剛剛猜幾度到幾度的人可以下水了呢?」通常這種時候,他們算得可清楚得很,因為和自己能否下水有很重要的關聯。
    但,總是有一些孩子沒能在第一時間通過這個遊戲,我把這七、八個孩子集合,告訴他們,每個人問一個問題,通過的就可以下水。最後,當然每個人都下水體驗冰冷的溪水。這個猜水溫的活動,其實是讓他們收集「赤腳踩在18C溪水的感官記憶」,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對水溫的感覺就會越來越精準。
   
1041120日,學校規劃海洋戶外教育公開課活動,上午搭船認識臺中港區的環境,下午到鐵砧山進行戶外教育,誰知,遊覽車司機繞錯路,晚了40分鐘才到鐵砧山,原先有一節戶外公開課要執行,我心想,大老遠來鐵砧山,沒有帶他們去大草原居高臨下,看看風景怎麼行,我跟老師商量,她的課盡量濃縮剩下的時間我幫他帶學生去「看風景」,結果當然是「好」。
   我帶著高年級的師生一夥人,穿越南鐵砧山的大草原,來到最西邊的崗哨(原來,這裡是早期國軍鎮守海防的重要軍事基地),大家坐在崗哨的邊緣讓北風吹拂著,欣賞西南方臺中港的景觀和海線地區的地景。時而有通勤列車行經腳下的鐵軌,突然間,我看到了空氣污染的兇手,於是,問孩子們:
「我們早上在高速公路才在談台中地區空氣污染的嚴重性,說說看,這時候空氣污染的來源主要是什麼呢?」
   「有啊!很多地方在燒稻草。」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
燒稻草與空氣污染的概念在教室和戶外 有什麼差異?

    原來,當我們居高臨下看下方大甲、大安的農地上,有很多處燃燒稻草的煙霧瀰漫,此時此刻它們正是空氣污染的主要元兇,我想,有時候從高處眺望才看得到這些事實。當然,這主題可以繼續探究或說明,但,今天時間不夠,我把時間留給孩子欣賞風景,並在崗哨內外探險,不打擾他們。
    10524日(寒假),我又帶著學校的孩子來到南鐵砧山大草原,這一次的主要目的是要觀察「火燒大黍草原」的景象,誰知,這一年冬天台中的雨水莫名的多,大肚山、鐵砧山竟然無一處草原火燒,這和此地區每年平均一百多場的火燒次數的數據相比實在差太多。
這一天又是綿綿細雨,我們穿著雨衣頂著寒風走在草原中,有幾個孩子突然發現,躺在草叢中軟綿綿的,又可躲避凜冽的寒風,於是,大夥兒一起玩起躺在大黍草原的遊戲。玩膩了,我帶他們到另一處山稜線,這裡的對面是鐵砧山遊樂區,正下方則是舊的風景區收費站,也就是說,此處剛好是東北季風灌進來南鐵砧山的「風口」,東北風強烈吹襲,我們張開雙手,身體微向前傾,居高臨下好像超人或老鷹飛在天上的感覺。那一天,我們沒有觀察到火燒大黍草原的景象,但是,土地公送給我們~東北冷風與綿綿細雨。
    是啊!自然永遠在變化,很多時候我們過度擔心天候,以致於損失了很多的機會體驗不同時刻自然給我們的感受。下大雨,我們就可以躲在一個小空間,可能是崗哨,可能是涼亭,也可能是屋簷下的小角落,這種時候,沒有外人干擾,大家只能靜靜的等待雨停,或許被雨包圍的小空間內,是孩子們聊得最開的時候,也是我觀察到孩子的另一個面向的好時機。 
教室內 你看不到這幅幸福笑容的景象

    我認為體驗與感受這片土地的各種真實面,在教學上的順位永遠排在第一,沒有感覺和記憶的戶外教育,實則浪費了那一段時空。因有許多感觸,當時我在FB中描述當天的景象如是寫著:

多種天候,加上半枯黃的草原、廢棄的軍事崗哨、防禦工事、俯瞰的地景、鐵道和火車等,交織成我們今天在南鐵砧山的畫布底圖, 畫布有小朋友躺在草原上享受、也有躲在高草中,等待他人通過時佯裝突擊;有許多小朋友鑽進崗哨、爬出崗哨的畫面;停留最久的一幕,則是大家坐在崗哨突出的水泥地上,兩腳懸空一邊享用午餐,一邊等待火車經過的場面;畫布的一個場景,還有一群人迎向強風、張開手臂,享受著騰空飛翔的感覺。總的來說,畫布中的人物主角是小朋友,共同的表情是笑容與享受,更特別的是每一頭長髮都被風吹亂,卻都有秩序的朝向南方。這幅畫希望能保存許久~最美好的畫是回憶。
   
當天,沒能看到的火燒大黍草原,改年的冬天一定要再去一次的!

北風吹在身上 孩子開展身體把感覺寫進大腦皮質


戶外教育的基礎~體驗
《戶外教育實施指引》一書對於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中認為「戶外教育是以體驗為基礎的教育」,是一種親身經歷,親身運用身體去聽、去感受、去做,在實踐中認識事物,並從中得到「驗證」、「體會」與「感受」。教育原先的場域就是在野地裡,因為戶外可以提供的「教材」、「教具」和「體驗」最真實也最直接,我們把教育從戶外移轉到教室內,目的原來是要提高學習知識的效率,但卻忘了知識外還有「體驗」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教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