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蓀林場教學系列~森林調查系列總結:森林之火 /許彩梁
惠蓀林場戶外教育活動的第二天,我選用了「森林之火」進行結尾前的課程,這個課程除了讓孩子體驗「野外求生」,還整理這兩天對惠蓀自然與人文的內涵,是很新鮮而且孩子很喜歡的活動。
我們在林場的營火場地進行這個活動,這個水泥地是「玩火」再安全不過的地點了。前一天曾經介紹過惠蓀林場附近有許多部落,是霧社事件後,日本人為了統一管理,強制將山上的泰雅部落遷移到此。所以,活動前,我先問孩子們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問原住民生活在山上,他們用什麼生火?」這個問題其實是要破除一般孩子對原住民的迷思概念。果然,有孩子回答「他們用摩擦生熱的方式生火」;也有孩子看了手冊的名詞,回應:「用打火石」。我則用食指輕輕的搖晃了一下,說:「錯!錯!錯!」(其實我很少說「錯」)「他們和我們一樣,會用打火機點火,生活上也會用瓦斯…」生活在山下的孩子的確可能有一些對原住民的迷思概念,總認為他們的生活還很原始。就像是今年七月我帶孩子到平等國小(環山部落)和他們學生一起過五天四夜的的「夏日樂學」,一位學生回饋心得時寫下:「….還有把原住民的觀念改變,一般大家都說原住民都很傳統,都只吃自己種的蔬菜水果,自己獵到的動物,可是我看到的他們也會下山或到附近的雜貨店買食物,餅乾糖果他們也很愛,讓我大開眼界呢。」孩子腦中的「異想」世界,的確很多樣。
剛開始的錯誤嘗試是必要的 因為那才是學習的樂趣 |
「剛剛有小朋友提到『打火石』,你們有聽過嗎?」我把話題轉回打火石
「就是野外求生節目裡面用的那個東西嗎?」一個孩子舉手回應
「對了,我現在給各組幾支打火石,你們先試試看讓它打出火花。」
我採取「不示範、不講解」的教學模式,目的其實是讓他們有發現的樂趣,此外,我希望每個孩子在教學活動中,都能直接體驗學習,所以,打火石我也準備得很充分,至少每兩個人有一支可以使用,這種教材上的花費,是我在購買時不太會考量的事情。我看著孩子用各種方法試探打火石的使用,從敲擊地面、到用鐵片削打火石,之後,有人用鐵片迅速刮打火石,蹦出了火花,於是,其他各組迅速「模仿」,大家逐漸掌握打火石的使用方法。原來,打火石上頭綁著一跟短鋼片,其中一面還有凸起的邊緣,是為了增加與打火石之間的摩擦效果。
家長穿著泰雅族衣服亂入 營造有趣的回憶點 |
幾分鐘後,我集合孩子,請他們分享打火石的使用方式。發表後,我要孩子用打火石點燃「乾葉子」,這片葉子是剛剛趁大家練習的時候,隨地撿拾乾的樟樹葉片。孩子們不斷的使用打火石,想要點燃葉子,但是,無論如何就是無法點燃。
「你們現在知道,求生影片上的打火石使用不是那麼簡單了吧!」集合後,我跟大家說。
「現在,我再給大家一片衛生紙,你們用打火石點燃看看。」我分派第二個任務。
過了一兩分鐘,此起彼落「衛生紙燒起來了!」的聲音,我知道孩子第三次化打火石,逐漸掌握打火石的使用了。集合之後,我要各組討論的題目是「為什麼這一次可以點燃衛生紙?」
討論的時候,我很訝異孩子們提出的觀點,其中一組的內容是:「1.衛生紙的燃點低,樹葉的燃點高;2.速度要很快;3.角度要正確;4.力道剛好就好;5.要在凹凸起的面。」
另一組他們的衛生紙最後才燒起來,他們發表的內容:「我們用的火花很小;2.打火石有問題;3.因為鐵片用錯邊。」不過他們也認為已經使用了三次打火石,也比較能掌握到摩擦火花的技巧。
一邊發表 一邊追問 一邊整理 「燃燒」的三要素的科學概念呼之欲出 |
還有一組是我認為他們的觀點最精確,這組除了圖示之外,還寫:「因為衛生紙較薄毛細孔較大,所以很好點燃;反而葉子較厚,毛細孔又密,所以不好點燃。」
我抓到了時機,接著問高年級的孩子「燃燒三要素?」,他們先前的自然課學過,所以很自然的說出了「可燃物,助燃物和達到燃點」的順口溜。我問他們「在點燃衛生紙這件事的可燃物是什麼呢?」
「是衛生紙」
「那麼是什麼東西讓衛生紙達到燃點呢?」
「是打火石打出來的火花」
「對了,那麼助燃物呢?」
「是空氣」
我繼續說「所以這一組提到『因為衛生紙較薄毛細孔較大,所以很好點燃』,這裡面包含上面提到的哪些要素呢?」
「衛生紙薄,所以是容易燃燒的可燃物;毛細孔較大,空氣比較多,所以毛細孔大是氧氣充足」剛剛報告孩子的回答。
我繼續問大家「透過這兩天惠蓀林場的活動,你知道哪些植物很好燃燒嗎?」
「松樹類的很好燒,昨天學過松風山的松樹;今天早上爬杜鵑嶺,老師也提到松酯很多這件事。」一個孩子搶著說
「地上有很多杉木的葉片,你們認為杉木的樹皮和葉片好燒嗎?」
「好燒啊」
此時,我隨手從口袋取出一棵自然成熟乾掉的檳榔子(當然是我事先準備的,因為惠蓀看不到檳榔樹),我把它播開撕成一絲絲之後,劃了一下打火石,結果孩子「哇~燒起來了!」
「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和衛生紙一樣,都是易燃而且空隙很多」
「你們去找一下附近有什麼東西可以利用,能用打火石點燃且讓火延續3分鐘的就算過關。」我想,他們已經清楚打火石使用的原理了,接下來就是在自然界中找到和檳榔類似「易燃,且空隙多」的東西。了解打火石的使用原理之後,它就成了求生利器。
這個教學活動是把火燒與惠蓀林場做了聯結,有層次的探討燃燒的原理,並透過實地的操作學會打火石的使用。過程中,再度印證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老師提供舞台給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理解、分析力經常超乎我們認為的!」
教學模式~破解任務、提供鷹架
鷹架不僅是材料的鷹架,也不僅是思考的鷹架,鷹架是整個教學的鋪陳。「打火石」的教學重點在技能的學習,但背後在思考探究「怎樣才容易升起火苗」,連結到課程是燃燒三要素。孩子透過幾個學習的層次,一關一關破解、一關一關思考,然後學習到野外求生的基本能力。
玩火 似乎是人類潛意識裡面的安全感和刺激感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