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大湖桶枇杷產區特色課程戶外教學


  大湖桶枇杷產區特色課程戶外教學    / 許彩梁  106.02.20


    ~戶外教育的布題可以很隨緣,不一定得像數學解題一般,有許多先決條件然後才能開始作答,通常是一邊做,條件一邊進來,解決了一個問題,然後又出現另外一個疑問。


    上星期一特色課程是枇杷主題的第一次,重點在校園內枇杷植株的觀察與產業發展歷程,我們到台灣生產枇杷最富盛名的大湖桶地區(枇杷產銷班第6班)進行戶外教學,這裡離學校的車程僅8分鐘。
    我提了個袋子,裡面裝3具甜度計及6卷皮尺,因為我設定基本的任務要進行枇杷甜度的測量,以及從枇杷栽種的距離估算出每公頃枇杷種植的棵樹,剩下的我則交給現場的緣,因為我知道,戶外環境有無限多的資訊提供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考資源,只要我們善用並抓住當下的訊息,轉化為教學素材。
    車停在停車場,我先請大家模擬等一下遇到枇杷農的時候,進行相關提問的練習,因為我知道在這個時間點,在枇杷園一定可以遇到果農,而且上星期對枇杷產業已經有大致上的認識,今天讓大家帶著疑問(想法)進行「口訪」過程一定可以更順暢,這個準備活動短暫進行10分鐘隨即往山上走去。
 
到達現場 我通常會讓孩子觀察環境 然後進行問答和討論
    預計往上走大約300公尺,到觀景涼亭處進行第二站的相關教學活動。窄小的產業道路坡度高達20度(我用手機APP進行簡易測量),大家一開始就走得氣喘吁吁,大約100公尺後,我找個陰涼處停下來,問孩子:「看一下,這裡除了枇杷之外,還種了哪些農作物?」果然,孩子們很清楚,除了枇杷之外,就是龍眼和檳榔,我請他們把「為什麼沒有看到荔枝樹?」這問題放在心裡,未來總是有機會找到答案的。這時,一位同學發現龍眼樹下,有數十隻「椿象」奄奄一息的躺在水泥路上,這真是太好的機會,因為,把握住這個機緣,可要讓孩子好好推論一番。
    「這些荔枝椿象為什麼成堆死在這裡?」我問
    「是不是前幾天的寒流造成的?」孩子推論
    「有些椿象的腳還在動,可見這現象是剛剛發生的」我說
    「會不會是被農藥噴到?」
    「就我所知,龍眼不太需要噴藥喔!而且旁邊沒有種枇杷樹,枇杷也套袋了,應該不會再噴藥了吧?」我提出我的經驗
    「但是看起來像集體死亡呢!」孩子說
    「如果等一下有遇到人,再問問看吧!」我習慣把問題先放著,之後答案自然會跑出來。
老師可以和學生一樣對滿地椿象的現象 疑惑和好奇

    我們繼續往前走,汶玲同學突然說,左邊那一間工寮是我阿嬤(鄰居長輩)的,我跟汶玲說:「等一下我們去看看阿嬤在不在家」,這時我突然發現旁邊有一塊地裡面種著造林樹種~紫檀,我拿出卷尺,測量了一下2棵造林小樹的間距,大約是2公尺。我請大家計算一下,一公頃可以種幾棵這種造林樹。小朋友臨時把腦袋轉換成「數學模式」卻一時轉不過來,好不容易子筌同學說:「100公尺*100公尺就是1公頃」,大家慢慢推想,才計算出一公頃可造林「5050棵=2500棵」,這時候,我發現身旁少了「粉筆」,不然可以將此計算歷程更具像。

    汶芫、汶玲(雙胞胎)帶我們到那間工寮,想不到真的是認識的阿姨和阿嬤,我們去打招呼,她們二話不說,就塞了一小箱的「枇杷」給我們,說是送給小朋友吃。我心想:「賺到了,原本還在傷腦筋如何跟果農要幾顆枇杷來測一下糖度,這下子,可以一邊測量一邊享用了」,我請小朋友謝謝他們之後,跟她門道別說:「我們先上去涼亭,等一下再請小朋友來訪問,好不好?」當然,沒有人能抗拒得了孩子的「教育」這件事的請求;如果您知道我的教學方式,你就知道這種「抽離」再回到現場的模式是在做「教學準備」。
    我們往上繼續走50公尺就來到觀景涼亭,我請周主任協助1-3組的同學進行訪談的部分(他是我一個眼神或一句話就聽得懂接下來要怎麼做的好搭檔),於是,在我簡單介紹一下環境之後,一批孩子先下去工寮進行訪談;而我在涼亭帶領4-6組的孩子進行甜度計測量,以及計算枇杷樹間距的任務。
甜度計是很有趣的儀器,當初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農會辦理的「枇杷評鑑會」時看到了,今年因應這項教學活動,終於掏腰包將它買了下來,而且買了三組。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親自操作儀器,教具上的花費,我一直認為是我的教學過程中不必太過考慮支出的。


甜度計是利用折射的原理,也就是愈甜的液體,折射率愈高,裡面就會隨著折射率而顯現出不同數值刻度。當然,甜度計還要在318日和25日兩次對民眾的枇杷解說活動中再度使用,也會在解說員培訓中進行原理探究的教學;未來還可以測量荔枝、龍眼等水果的甜度,可以用很多次,基本上並「不貴」。
    各組實地測量枇杷間距大約是3公尺,也就是說,一公頃的枇杷園是33*33棵,大約是1,000棵,比起剛剛造林的2,500棵少很多,這是之後要跟孩子討論的水土保持的議題,今天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因為要和涼亭旁的「保安林界碑」放在一起討論。大約30分鐘後,訪談組與測量組進行交換,訪談組的孩子們興奮的告訴我,他們從訪談過程中得到的許多資訊,我聽了之後果真是相當的深入,而且孩子抓到了許多與經驗連結的地方。

 
農家很喜歡與孩子們進行互動

枇杷農家訪談現場影片
其中一個孩子寒假去過環山部落,她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大湖桶地區的果園沒有像梨山地區一樣設置單軌運輸車?」訪談後高興的告訴我:「因為梨山地區的山比這裡更陡,沒辦法開闢運輸車道」我很高興的是,這孩子開始進行不同地區的比較,也就是把許多經歷過的、學習過的東西,進行相互的比對,這是好現象。此外,孩子跟我分享他們在訪問中獲得的資訊,例如:
    「枇杷農使用的有機肥料是土豆粕」
    「今年的枇杷甜度和產量都很好」(這和我們測量出枇杷的高甜度有相關)
    「枇杷喜歡冷一點的氣候,頭汴坑那邊種不太起來,所以種在這裡」
    「缺水的天氣,枇杷還是要靠自動噴罐系統,一年大概噴15次左右」
    「一棵長得好的枇杷樹,大約可以生產3,000元左右的枇杷」
     更妙的是,有人問了把荔枝椿象集體暴斃的現象,而且有了答案:「因為荔枝椿象住在龍眼樹上面,再過一陣子龍眼開花,花的嫩芽會被椿象吃掉,所以今天早上把那棵龍眼樹全部噴了藥!」哇,真相大白,我喜歡追問題的過程,孩子逐漸學習如何透過有意義的提問,獲得想了解的問題。而,我在回程車上,聽孩子喜悅的分享訪談的內容,我聽得出來他們對於收集到這些資訊是很興奮的。
    或許,你會認為這種模式的戶外教學,可遇不可求,是萬中難逢一的機率。但是,我還是要再說一次,戶外有太多的資訊,無論是人、事、物,只要我們敞開心胸,都可以享受戶外給我們的知性與感性的體驗。或許,您還是會猶豫說:「那是你的功力深厚,才有辦法這樣子做啊!」但,我還是想說:「先設定條件再作答,容易讓人裹足不前;一邊作答一邊找條件,『解答』自然出現。學習如此,教學也如此,做了就是」。孩子們,求知的快樂很快樂啊!老師也一樣啊!
 
孩子測量每公頃作物的棵樹 就能換算出每公頃可以賺多少
  
戶外教育測量工具~甜度計
1.或許您會認為讓孩子用這儀器是不是多此一舉,但我總認為戶外教育除了感官敏銳度的培養之外,用儀器輔助認識環境是很重要的。
2.甜度計是很自然被應用在枇杷或其他水果甜度測量方面,在產業的學習上有很大的注意,而且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3.有關儀器操作的技術,購買時都有附上說明書,要習慣閱讀;我為了更清楚儀器的操作,通常在youtube頻道上可以找到相關的操作方法的影片。
4.透過不斷的操作測量工具,孩子對儀器顯示的數字會產生感覺。這過程就像孩子每學期都會量身高體重,加上日常生活的諸多經驗,他們對於高度和重量的尺度就會逐漸有概念。甜度計也是如此,枇杷的甜度可以到14度,荔枝到20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